【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地球的运动
二. 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了解)
2、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理解)
3、正确判读晨昏线。(理解)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和运动规律。(理解)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理解)
6、经纬线和经纬网(掌握)
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3、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判读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形式
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2、运动方向(重点)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证明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这点。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实验。他用一根长67米的钢丝将一个重28千克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由于房屋随地球自转缓缓移动,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傅科摆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北京天文馆的大厅里也有一个巨大的傅科摆,它时时刻刻告诉人们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着。
3、运动周期
自转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转360°,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E1到E2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E3时,地球已自转360°59′,P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自E1到E3为一个太阳日。
地球公转周期:
1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其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
4、运动速度(重点)
自转速度:
角速度:地球上的任意一点单位时间内在其所在的纬线上走过的角度。
360°/24小时=15°/1小时=/1分钟
规律: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同。
线速度:地球上的任意一点单位时间内在其所在的纬线上走过的纬线弧长。
因为纬线的长度是不等的,所以不同纬度的线速度也是不等的。
规律:赤道线速度最大(大约日行八万里),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公转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走过的角度。
规律:角速度-近日点大于远日点
线速度:单位时间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走过的轨迹的长度。
规律:线速度-近日点大于远日点。
知识点二:经纬线和经纬网(重点、难点)
一、地球的形状特征和大小
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特征,并记忆数值:赤道半径-6378.2km;极半径-6356.8km;赤道周长-4万km。
地球并不是标准的旋转椭球体,而是呈梨形的不规则球体:北极向外突出约10米,南极凹进约30米,中纬度地区在北半球向内凹进,在南半球则向外凸出。(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观察地球仪、经纬网、投影图中的经纬线,说出:①圆弧状况 ②长度大小 ③指示方向④是否平行——概括经纬线的定义。
二、地球仪、经线(度)、纬线(度)
1. 经线、纬线的特征
|
纬线 |
经线 |
|
定 义 |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
|
特 点 |
线圈 形状 |
圆;每一条纬线均可自成纬线圈,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
长度 |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两极收缩成一个点。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
|
相互 关系 |
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
|
间隔 |
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 |
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 |
|
指示 方向 |
指示东西方向 |
指示南北方向 |
2. 经度、纬度的划分
两条正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东西经度的界线
·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东西经分界线
·20°W和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
纬度 |
经度 |
标注的起始位置 |
赤道(0°纬线) |
本初子午线 (0°经线) |
划分方法 |
向南北各划分90°,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
向东向西各划分180°,0°经线以东为东经,0°经线以西为西经。 |
代号 |
北纬(N)南纬(S) |
东经(E)西经(W) |
分布规律 |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北极点为90°N;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南极点为90°S |
东经的度数愈向东愈大,西经的度数愈向西愈大。 |
半球划分 |
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
以20°W和160°E的经线圈为界。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
小结:
(1)东西经的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大的为东经度,度数减小的为西经度。
(2)纬度数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北递减的为南纬。
(3)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
(60°-90°)
三、经纬网的应用
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
A:20°N
120°E B:20°W
120°E
【模拟试题】
下图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相差4小时。据此回答1~2题。
1. 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
B. 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C. AB段的比例尺为1:10 000 000
D. CD段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2. 从A点去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 )
A. 从A点向东至B点
B. 从A点向西至B点
C. 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
D. 先向东南,再转向东北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3~4题。
3. 上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4. 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
A. A图 B. B图 C. C图 D. D图
下图为一高线地形图,图中的比例尺为1:10 000,且tg20°=0.36 tg25°=0.47。据此回答5~6题
5. 根据该地区自然条件,小于20度的坡地宜发展大田种植业;20-25度的坡地若要发展种植业,必须修水平梯田;25-30度的坡地宜发展果树种植业。该地区适合发展( )
A. 果树种植业 B. 大田种植业
C. 梯田种植业 D. 其它农业活动
6. 如果将该图的比例尺扩大1倍,图示区域实地范围不变,图幅面积要增大( )
A. 1倍 B. 2倍 C. 3倍 D. 4倍
假设有甲、乙两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7~8题
7. 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岛位于东半球 B. 乙岛位于印度洋
C. 乙岛面积比甲岛大 D. 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
8. 关于A、B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位于15°N,105°W
B. B点位于48°S,150°W
C. 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向
D. 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
9. 下图中虚线内是世界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区域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 ;
(2)这段时期影响该区域的 风越过 山地,到达平原地区时,温度上升,变得干燥。
(3)由于100多年前对该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了 ,才使该地区的沙尘暴日益频繁。
10. 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
A B C D
【试题答案】
1、解析:C AB间的实地距离为4×15×111×cos60°km。AC、CD、BD所示的实际长度相等,为4×15°×111km。这里所用的原理有:(1)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2)在赤道上相差1度经度,距离为111km。(3)任意纬线长等于赤道纬线长乘以地理纬度的余弦值。(4)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在经线上相差1纬度,也相差111km。
2、解析:C 地球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为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长。北半球同一纬度上的两点,大圆的劣弧向北弯曲,南半球反之。
3、解析:B 坡度取决于坡高与坡宽之比。在四幅图上,坡高相同。由于比例尺不同,坡宽不等。比例尺越大,坡宽越小,坡度越大。
4、解析:A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5、解析:C 量出240m与360m等高线间的图上水平距离,计算出实地距离。根据坡高(360-240)与实地距离的差值,计算出该地的坡度应介于20-25度之间。
6、解析C 比例尺扩大1倍,即比例尺是原图的2倍,图幅为原图的4倍,图幅增大3倍。
7、解析:D 从经纬度位置上可以看出,甲地位于北半球的太平洋,乙地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洋。甲图所跨经纬度比乙图大得多,因而甲图所示实地范围比乙图大得多。
8、解析:D 从经纬度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出:A点地理坐标为15°S,105°E;B点的坐标为48°N,150°W。
9、(1)冬、春季节; (2)西、落基山; (3)草场(植被)破坏。
此题首先要读图判断出该图所示的区域。从纬度来看,南小北大为北纬,位于北半球;从经度来看,东小西大为西经,位于西半球。由此可以得出该地区为美国本土。联系相关知识得知:美国西部为落基山脉,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虚线所示地区为落基山脉以东的美国中南部地区,此地冬春季节受西风带控制,西风越过落基山脉后沿山坡下降形成有名的“焚风”。本来气候就干燥,加上人为的乱砍滥伐,使得该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产生沙尘暴。
10、这四幅经纬度网图中,A图为方格状经纬网图,BCD三幅为弧线式经纬度网图。
A图中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确定方向比较容易,用一般的“上北下南”法定向为:甲地在乙地的西北方,丙地在丁地的东北方。不合题意。
B图中经线和纬线都是弧线,且四地所经的经线和纬线没有画出。从纬度来看,这四地都在南半球,且纬度的排列与常见的排列方向不同,因此东西经度的判断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定向比较难一些。具体定向方法是:画出过四地的经线和纬线,设甲地的经线和乙地的纬线相交于甲′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甲′点进行定向;甲地和甲′点同位于南半球的同一条经线上,且甲地的纬度比甲′点的纬度低,因此甲地位于甲′点的北方,也就是说甲地位于乙地的北方;甲′点和乙地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从经度上可以判断出,甲′点和乙地都位于西经度,根据“劣弧定向法”可知甲′点在乙地的西方,也就是说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两者综合得出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同理可确定出丙地位于丁地的东南方向。符合题干的要求。当然从图中读出四地的大致经纬度,然后进行图像转换得出相互之间的方向也是可行的
C图中经线是直线,只有纬线是弧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经纬网图的一部分。与B图相比,C图的判读要容易一些,图中有地球上的最北点——北极点,四地中甲地的纬度最高,所以甲地肯定位于乙地的北方,丙地纬度最低,丙地肯定在丁地的南方。然后是判读经度,从图中可以读出四地都位于西半球,且甲地经度数值比乙地小,丙地经度数值比丁地小,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丙地位于丁地的东方,即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丙地位于丁地的东南方,不符合题意。
D图是一幅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所给经纬度值比较少,需要借助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中心点是南极点还是北极点。从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可知中心点为北极点,此图表示北半球,甲地的纬度比乙地高,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北方;甲乙两地经度相差90°,在甲乙两地所在经线之间补画一地球自转方向,根据“箭尾指西,箭头指东”的原则,可看出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因此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同理可知丙地位于丁地的西北方向,也不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