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咏蝉诗 寓意大不同
——“诵古诗,析哲理”例谈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细品三首咏蝉诗,也许你会产生与清代学者施补华同样的感受: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哲学的目光去审视这一组咏蝉诗,我们又会有什么新的感想呢?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主客观条件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和认识。我们按照施补华的思路,会得出“由于三位诗人所处的境地和遭遇不同,因而他们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感受和结论”。即三人的主客观条件致使他们对同一事物得出不同的认识。比如,虞世南是唐太宗重臣,人生得意,在诗里充满自信与自得;骆宾王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饱受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所写诗中饱含忧伤和无奈;李商隐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和赏识,人生不尽如意,诗中明显有牢骚之语。
其次,从哲学的角度,我们还会想到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通观三首诗,虽然个性明显,但也有共性。这三首诗是他们三人咏物言志的代表作。都在借物言人,都在借蝉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都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还应看到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从三首咏蝉诗中不难看出,虞世南的蝉是“高洁”的、“自信”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蝉是“艰难”的、“受困”的、愤恨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的蝉是“怨恨”的、无奈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就决定了他们各自对人生态度、人生信仰、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差异性。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条件决定主观认识。从三首蝉诗中显然可以看出作者各自的思想、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而这正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境况决定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骆宾王和李商隐都没有对社会喊出抗议之声,更不可能有“革命”之意!仅仅是发点牢骚而已。这是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长期压迫和迫害的结果,也是当时知识分子思想局限性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