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

 

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所有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生物因素

1)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自然界中生活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种内斗争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限制种群密度的增长,如图1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长曲线图,曲线中FG段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增加,从而使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不再增大。

2)种间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①捕食关系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捕食者的数量也随之增多,而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会随之减少。捕食关系使生态系统中各个种群的密度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如图2

②竞争关系对种群密度的影响: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一方较强(A),一方较弱(B)如图3ab所示,图a一般表示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两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图b一般表示在自然界中的两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c所示。

③寄生关系对种群密度的影响:由于寄主对宿主有害,当寄主增加到一定数量就会影响宿主的数量,如图4所示,寄主A和宿主B的种群密度变化。

2. 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和水分等气候条件都会影响种群密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可导致种群密度的增大,不利于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下降,从而使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苔原生态系统等不同生态系统各具不同的特点,如: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苔原生态系统物种稀少。

3. 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都必须通过种群的其他特征(如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反映出来。

1)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或迁入大于迁出,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或迁入小于迁出,则种群密度减小。

2)预测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组成:增长型——种群密度将增大;衰退型——种群密度将减小;稳定型——种群密度相对稳定。一般而言,雌性多于雄性,出生率增大,导致种群密度增大;雌性少于雄性,出生率减小,导致种群密度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