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外交

  刘波

 

. 近代的屈辱外交

1. 晚清时期。晚清外交以屈辱为特征,被动打开大门,逐渐半殖民地化。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3. 北洋军阀时期。1915年袁世凯为换取日本支持其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1924年,孙中山北上,在北上宣言中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院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英日军队从上海永远撤走等谈判条件。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先后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和《何梅协定》等。1943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双方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 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的成立后至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未变,但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有所变化,现概述如下:

1. 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逐渐形成。新中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美国从独霸全球的战略出发,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中国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利益,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唯一正确选择。

2. 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回击”。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个趣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国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随之作出重要调整。我国坚持长期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规律性认识

1. 自古以来,中国就实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外交政策。

2. 历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3. 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下,一个国家想封闭起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必须要融入世界潮流。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应注意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