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诗词农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况,据此回答1~2题:

1. 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 黄牛过河各顾各

  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 小满芝麻芒种谷

 

2.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反映了

      A.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19世纪中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 西风东渐,中国交通通讯为之一变。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轮船航运业始于洋务运动                           B. 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

C. 航空事业起步于清朝末年                            D. 第一条电报线架设于北京

 

4. “新礼服兴,领袍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鸦片战争                 C. 辛亥革命              D. 工业革命

 

5.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的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A. 山西、江南                                                  B. 山东、江南

      C. 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 山东、山西

 

6. 按中国古代工匠的演变轨迹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①将督造的机构、自己的名字和工官的名字刻在产品上

②开始在独立的制瓷业部门生产“类银”、“类雪”的白瓷

③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分立玄妙观、花桥、广化寺桥等处“听大户呼织”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7. 据下表和下图,导致下表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产量提高和下图中苏1980年以后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政策因素分别是

1921

1923

1925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B.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C.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 1934年初,美国芝加哥一家小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各类食品被政府标上如下图所示的标记。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应是

  A. 这家公司的产品价廉物美,童叟无欺

  B. 它生产的食品大部分是假冒伪劣产品,被政府标记处罚

  C. 它的产品质量上乘,通过国家质量认定

  D. 这家公司遵守《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各项规定,获得认可标记

 

9. 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消除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 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D. 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有人对苏联三位领导人的评价是: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戈尔巴乔夫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宝座。据此回答10~12题。

10. 题中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 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1. 勃列日涅夫在工业方面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 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                               B. 下放企业管理权

C.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权                            D. 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12. “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恶化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把社会主义和政治民主结合起来”的是: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据此回答13~16题。

13.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形成

  C. 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选完成

 

14.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文中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 改革开放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大跃进时期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6.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 《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 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D. 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此回答17~20题:

17.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 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引起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 缩小了中国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

  B. 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质量等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C. 当前我国的GDP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第二位

  D. 当前人们正向小康社会迈进

 

19. 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 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 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C. 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20. 2002年中国各大媒体上争相报道的新闻不可能有:

  A. “十六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

  B.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C.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欧元正式启用

  D. 中国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

 

   二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据此回答21~25题:

21. 法国外长舒曼评价《欧洲炼钢共同体条约》说:“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能想象的,而且在物资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的含义是:

  A. 控制了两国炼钢的生产就能够完全消除两国间的战争

  B. 争夺煤钢资源是双方多次爆发战争的惟一根源

  C. 两国把重要战略物资控制在统一的机构下能避免战争

  D. 法国、德国资源共享,实现经济互补

 

2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起的直接的作用是:

  A. 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

  B. 维护了世界的长久和平

  C. 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D. 促进世界贸易的增长

 

23. 《罗马条约》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B. 使欧洲各国的合作日益紧密

  C. 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

  D. 建立关税同盟

 

24. 关于下列标志性事件的叙述正确的项是:

  A. 《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B.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东盟的成立

C.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共体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5. 下列组织中,中国目前已加入的是

①东南亚联盟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合组织        ④世界贸易组织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610分,第2716分,第2810分,第2914分,共计50分)

26.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10分)

     

历史地位

    

1

 中国古代农具改革的里程碑

 

2

 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27. 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历经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1)在“改革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6分)

材料二  

 

2)结合材料二图示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分)

材料三   下图是著名的跨国公司及我国加入的国际组织:

3)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28. 古今中外的政府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议院通过,6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2)与材料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三:

32008年初,我国南方数省普降大雪,遭遇严重雪灾;20085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这两次自然灾害使灾区人民遭受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2分)并指出该组织的主要宗旨?(4分)

 

29.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4分)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2002年,正式启用欧元。

2004年,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加入欧洲联盟。

2007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⑴欧洲一体化进程表现出哪些特点?(4分)

⑵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共同农业政策的基本原则?(6分)

⑶简要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趋势的影响。(4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A

C

D

A

C

D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B

D

A

B

A

C

C

D

21

22

23

24

25

 

 

 

 

 

C

D

B

B

C

 

 

 

 

 

 

二、非选择题:

26. 参考答案:

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分)

⑵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2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有力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2分)

⑶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2分)欧元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2分)

27. 参考答案:

⑴逐步深入的政策: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②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2分)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2)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4分)

⑶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2分)

原因:(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

①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对立的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

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28. 参考答案:

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2分)

特点: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2分)

    A 2分)

宗旨: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4分)

29. 参考答案:

⑴特点:

①持续时间长(半个多世纪)。

②范围广(从少数国家扩展到大半欧洲)、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③拥有共同的组织和货币。

④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国际组织。

(任意两个知识点即可,共4分)

    ⑵原则:

①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2分)

    ②共同体优先,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2分)

    ③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2分)

    ⑶影响:

①有利于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2分)

②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