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稳态与环境》模块复习
1、植物的激素调节。
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3、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4、种群
5、群落
6、生态系统
7、人类与环境
二、重点导学
生物多样性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A. 发现过程
①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其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现象。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B.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生理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D.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物质,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例如α-萘乙酸,2、4-D)
(2)其他植物激素
激素种类 |
合成部位 |
作用 |
赤霉素(GA) |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 |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
细胞分裂素 |
主要是根尖 |
促进细胞分裂 |
脱落酸 |
根冠,萎蔫的叶片 |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 |
乙烯 |
植物的各个部位 |
促进果实成熟 |
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内环境的稳态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①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神经元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
③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由“神经递质”将突触前膜的兴奋传至突触后膜
a.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b. 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 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c. 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要点: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4)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活动都需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5)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
①躯体运动中枢;
②躯体感觉中枢;
③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白洛嘉(表达性失语症)区
韦尼克区
(6)体温调节:人的体温要想维持稳定需要:产热=散热
①产热的主要器官
②散热的主要方式
3. 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分散在体内的一些无管腺和细胞。
(2)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3)主要激素
内分泌腺 |
激素名称 |
||
下丘脑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
垂 体 |
神经垂体 |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
|
腺垂体 |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蛋白质)、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
||
甲状腺 |
甲状腺激素 |
||
性 腺 |
卵巢 |
雌激素(化学本质:固醇类)、孕激素 |
|
睾丸 |
雄激素(化学本质:固醇类) |
||
肾上腺 |
肾上腺素 |
||
胰腺 (胰岛) |
胰岛素(化学本质:蛋白质) |
||
胰高血糖素 |
|||
胸腺 |
胸腺激素 |
||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为促进,“-”为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靶器官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靶器官为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细胞;反馈使体内的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
(5)血糖平衡的调节
(6)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
神经调节 |
体液调节 |
作用途径 |
反射弧 |
体液运输 |
反应速度 |
迅速 |
较缓慢 |
作用范围 |
准确、比较局限 |
较广泛 |
作用时间 |
短暂 |
比较长 |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知识点2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3.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4.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
5. 细胞免疫过程
6. 体液免疫过程
7.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病例——过敏反应)
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病例:花粉(过敏原)→皮肤荨麻疹;海鲜→呕吐;动物毛屑→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病例——艾滋病)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RNA病毒)
发病机理:HIV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时,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
知识点3 生态学
1. 种群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
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该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种群的增长方式
①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环境条件无限制/无环境阻力)
数学模型:Nt=N0λt,其中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适用范围:
意义: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
②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形成条件:非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存在环境阻力)
适用范围:自然种群的增长规律
③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合理利用和保护野生生物资源;为防治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2. 群落
(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①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②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
A. 群落不同,物种组成不同。
例:我国新疆北部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绿针叶乔木(优势树种为松、杉等),南方森林的主要树种是常绿阔叶乔木;
B. 群落不同,物种数目不同(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③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个体数量多,通常都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
(2)群落结构
①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阳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
森林动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食物(和栖息空间)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
③时间结构:包括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3)群落的类型
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4)群落的演替
①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
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②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叫生态系统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有机物、无机物、气候和能源)和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③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食物链的组成成分:生产者与消费者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A. 食物链的共同特点
④生物放大: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⑤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后两者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但能量金字塔永远是正金字塔型的。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①能量流动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②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能量的来源和最终去向
④能量流动的特点
⑧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形式 |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
特点 |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
反复循环 |
范围 |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全球性) |
联系 |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
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补充的是能量而不是物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3)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①稳态:生态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的现象称为稳态。它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实现的。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A. 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
B. 负反馈: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 正反馈: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结果: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③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
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
4. 人类与环境
(1)生物圈、全球人口动态
①含义:指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
最高生物圈极限:副生物圈带。
最低生物圈极限: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
②生物圈的作用: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能够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生物圈借助生物多样性来吸收、转化、加工和贮存太阳能。
(2)全球人口动态
(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①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主要原因和危害;全球变暖对我国的重要影响;防治措施。
②臭氧减少危及地球所有生物:臭氧层作用;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危害。
③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危害;防治办法。
④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种类;造成的后果;保护和治理措施。
⑤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
原因:人类活动
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典型例题】
例1. 会导致田鼠种群内个体间竞争加剧的是 ( )
A. 发生流行病 B.
鹰数量增加 C. 繁殖力提高 D.
迁出率增加
分析:种群内个体数量增加会导致个体间竞争加剧。选项A、B、D中发生流行病、鹰数量增加、迁出率增加,都会使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从而减小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繁殖力提高会使种群内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个体间竞争加剧。
答案:C
例2. 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分析: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C错误。
答案:C
例3. 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左下图为实验示意图。右下图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A. a
B. b
C. c
D. d
分析: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低浓度时都弯曲,但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如曲线a),也不可能超过一定浓度。弯曲度就不变(如曲线c),曲线d与高浓度时生长素抑制生长不相吻合。所以B正确。
答案:B
例4. 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分析: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答案:C
例5.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分析:维持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人体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答案:B
例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②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应用。不同植株的枝条情况也会不一样,比如幼芽的数量等都会影响生长素的产生。所以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的浓度应不相同④极性运输并不受重力影响,它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A
【超前思维】
下一讲我们将进行模块一《分子与细胞》和模块二《遗传与进化》部分内容的总复习,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习。
1. 细胞的分子组成。
2. 细胞的结构。
3. 细胞的代谢。
4.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5.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6. 遗传的细胞基础——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重点导学
1.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它们分别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在细胞内分别有怎样的生理作用?
2. 细胞学说及细胞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3. 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是怎样的?
4. 各种细胞器的特点及结构?
5. 细胞核的结构及功能?
6. 动植物细胞的异同各是怎样的?什么是原核细胞?
7. ATP在细胞代谢中有哪些作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8. 酶在细胞代谢中有哪些作用?
9.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哪些?
10. 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1. 光合作用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2. 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各个时期的主要变化及特点?
13. 什么是细胞分化?什么是细胞癌变?
14. 什么是干细胞?它有哪些应用?
15. 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它有哪些应用?
16. 细胞衰老的特征及凋亡?
17. 孟德尔单因子和双因子杂交实验的过程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和验证?
18.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9. 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特征和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20.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21. 性别决定的类型及伴性遗传?
22. 伴性遗传的特点?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B. 生长素与子房发育成果实有关
C. 幼嫩的细胞比老一些的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更为灵敏
D. 植物的茎在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分布很少,细胞分裂快
2. 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出现:( )
A. 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 乙直立生长
C. 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 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3. 水平位置盆栽的蚕豆幼苗,一段时间后根仍向下弯曲生长,茎则向上弯曲生长。这是因为 ( )
①受重力影响,使生长素移到靠近地面的一侧
②受光照影响,使生长素移到靠近地面的一侧
③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④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 用同位素
A.
处理甲图中的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
B.
处理乙图中的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
C.
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
D.
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
5. 下列各项是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其中表达正确的是( )
6. 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 血浆、体液、体液 B. 血液、体液、淋巴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7.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
B. 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相应的反射中枢
C. 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只能由轴突传到细胞体或树突
D. 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一般是双向的
8.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9. 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0.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该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
C. 图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 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
11.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其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12.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功能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 糖尿病是由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C. 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
D. 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升高血糖浓度
13.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4. 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 细胞免疫中,效应细胞毒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 有免疫效应的是效应淋巴细胞
D. 效应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淋巴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15.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A. 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细胞毒T细胞
B.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细胞毒T细胞
C.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D. 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细胞毒T细胞
16. 下图是细胞免疫中某一过程的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A. 靶细胞 B. 吞噬细胞
C. 效应B细胞 D. 效应细胞毒T细胞
17. 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A. 氨基酸和核糖体 B. 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 核苷酸和核糖体 D. 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18. 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 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 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19.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淋巴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0. 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21. 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公园中的草本花卉 B. 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 一条河里所有的鱼 D. 一个蜂巢里所有的蜂
22. 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农业害虫,目的是破坏该害虫种群的( )
A. 密度 B. 性别比例 C. 年龄结构 D. 个体数量
23. 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
A. 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 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 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 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24.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能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信息的是(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结构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25. 台湾玉山西北坡的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
A. 水分 B. 阳光 C. 温度 D. 土壤
26. 生物群落是指( )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7. 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可能会 ( )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物种的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8. 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③④
29. 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 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群间的竞争。
D. 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30. 生活在一个自然湖泊中的所有鱼组成一个( )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ABC都不对
31. 下列最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A. 一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 二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C. 分解者,腐生生物 D. 生产者,异养型生物
32. 组成食物链的环节一般不多于6个,其原因是( )
A. 环境资源有限 B. 被捕食者不能以捕食者为食
C.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大量的能量流失 D. ABC三项均对
33. 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
A. 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 增加物种的数量 D. 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
34. 下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图。其中,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各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结构相符合的是( )
①草 ②树 ③昆虫 ④兔 ⑤鸟 ⑥狼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35. 一条食物链中,兔子不会吃狼,但狼可以吃兔子,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
A. 水是单向的 B. 氧是单向的 C. 碳是单向的 D.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二、非选择题:
36. 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 ,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__。
(2)曲线AB段表示: 。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
__ 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 。
(4)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 。
(5)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37. 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⑥代表的物质是 。
(2)人体正常,血糖浓度为 。
(3)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和肾上腺素。
38. 请把下列词语的序号填在图中恰当的空白位置,并在箭头的上方或右方标记“+”或“-”,构建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型。
①下丘脑、②甲状腺、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甲状腺激素、⑤垂体、⑥细胞代谢、⑦促甲状腺激素、⑧反馈。
39. 下图表示动物细胞。请据图回答:
(1)如果②是抗体,则该细胞是 细胞。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的顺序是 。(填序号)
(3)若我们接种了由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是否可以预防现今的流行感冒? 。为什么? 。
40.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
A. 30 B.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
A. 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 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 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如图中的曲线 。
41. 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包含有_____条食物链。
(2)猫头鹰占有_____个营养级,分别为________营养级。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人们连续围猎狼和狐,结果草原植被受到破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是人类活动中造成____________的破坏,从而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4)停止围猎几年后,狼和狐重新大量繁殖,生态恢复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能力。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营养结构越 ,其__________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容易维持,但是,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则会 __________。
(5)若鸟的食物一半来自草一半来自昆虫,则鸟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多需要消耗植物约___ 千克。
42. 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A表示 ,它所固定的 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写出图中含有3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 )→( )(3)碳元素在大气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传递的。
(4)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效率大约是 ,若生产者有5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CCC 6-10.
CDBAB 11-15. AADDC 16-20. DAABC
21-25. DBCBC 26-30.
DDBDD 31-35. CCCCD
二、非选择题
36. (1)10-9、抑制作用 (2)开始时,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加强,达到最适宜浓度后,随着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3)促进作用、促进作用。(4)不促进也不抑制(5)根>芽>茎
37. (1)消化吸收;线粒体;糖原;(2)0.8—1.2g/L; (3)胰高血糖素
38. 第一行从左至右依次填①、③、⑤、⑦、②、④、⑥、第二行填⑧。横向箭头上都为“+”,竖直方向箭头右边都为“-”
39. (1)浆 (2)球蛋白或蛋白质 ④⑤③①
(3)不能 抗体只能与它相对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不能被原来产生的抗体消灭(答出抗原或抗体具有特异性即可)。
40.(1)D
(2)B
C (3)C
41.(1)7
(2)2, 第三、四, 草→兔→狼
(3)兔、鼠大量繁殖, 食物链
(4)一定的自我调节,繁多,复杂,自我调节,遭到破坏 (5)55
42. ⑴生产者;太阳能
⑵A→D→E ⑶气体(CO2)
⑷能量传递;10%—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