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光学工作原理。
2. 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
3. 知道近视、远视眼的成因及光学矫正方法。
4.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了解物体的颜色。
二、重点、难点:
重点:照相机、幻灯机的工作原理;近视、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照相机、幻灯机的实际调节;物体颜色的判断方法。
三、考点分析:
知识点 |
考纲要求 |
题型 |
分值 |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
理解 |
选择、填空、实验探究题 |
2~5分 |
望远镜、显微镜 |
知道 |
选择、填空题 |
1~3分 |
眼睛的成像特点和视力矫正 |
知道 |
选择、填空、实验探究题 |
1~3分 |
物体的颜色 |
知道 |
选择、填空题 |
1~3分 |
光的色散 |
知道 |
选择、填空题 |
1~2分 |
知识梳理
一、生活中的透镜
1. 照相机
成像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一个缩小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后会聚在照相机暗箱内的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被拍摄的物体在镜头2倍焦距以外,而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调节方法:照相机成像大小的调节方法: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2. 投影仪
成像原理:幻灯机和投影仪均是利用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幻灯片应倒立放置;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像成在屏幕上)
调节方法:投影仪成像大小的调节方法: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实际操作时,为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既使镜头离投影片近一些(镜头往下拉一些),同时投影仪离屏幕更远一些。
3. 放大镜:
成像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凸透镜在1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调节方法:利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时,如果感觉观察到的像小一些,应将放大镜远离课本,增大物距,增大像距,使像变大,这一点与照相机、投影仪的调节方法是不同的。
4.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合而成的,被观察物体经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落在目镜的焦距之内,人眼通过目镜看到了再次放大的虚像,这样显微镜可以看清非常微小的物体。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故显微镜的原理可以理解为“投影仪+放大镜”。
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合而成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缩小的实像在物镜另一侧,虽然像缩小了,但是距离观察者很近,观察的视角增大了许多,这一实像还落在目镜的焦距之内,人眼通过目镜就看到了视角再次放大的虚像,这样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物距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故望远镜的原理可以理解为“照相机+放大镜”。
二、眼睛和眼镜
1. 晶状体的调节
眼睛看物体的过程: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们就看到了物体。
正常眼睛调节: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远处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看清了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看清了近处的物体。
2. 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产生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因此远处某点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简称为“近视眼看近不看远”。
近视眼的矫正:由于近视眼是因晶状体过于凸起(比较厚),折光能力太强所致,所以利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凹透镜,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3. 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产生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因此近处某点的光经晶状体折射后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所以远视眼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简称为“远视眼看远不看近”。
远视眼的矫正: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所致,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在眼睛前放一个合适凸透镜,就能使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远视眼患者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
三、物体的颜色
1. 光的色散
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折射,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大自然中的彩虹、日晕、霓、华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2. 三原色
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电脑屏幕上的各种颜色,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组合而成的。
红、黄、蓝 叫做颜料的三原色;画布上的各种颜色,是由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组合而成的。
3. 物体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比如,白光照到红布上,红布只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红布是“红色”的;再比如,绿光照到红布上,红布只能反射红光,吸收绿光,所以没有光进入人的眼睛,因此看到的红布是“黑色”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比如,无色(白色透明)的玻璃能透过所有的色光,所以戴无色的眼镜能看到五彩的世界;再比如,红色的眼镜片只能透过红光,吸收其他的色光,所以戴红色太阳镜看到的是“红色与黑色”的世界。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生活中的透镜
例1:如图1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的镜头是凹透镜
B.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解题思路: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它的镜头就像当于一个凸透镜。可见,C是正确的。
答案:C
例2:如图是小云同学将两纸筒M、N套在一起制作的模型照相机,当用来看远处景物时,在半透明纸上可得到清晰的 (选填“虚”或“实”);接着再看近处物体,若还想得到清晰的像,应将纸筒M、N间的距离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题思路: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被拍摄的物体应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若看近处物体,则物距减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像距应增大,所以应将镜头往前伸,以增大像距。
答案:实 变大
例3: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灯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投影仪内的灯泡是一光源,它能照亮投影片,增加它的亮度;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投影仪的凸透镜成一个放大的像,再通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向上射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屏幕上的像模糊的原因是物距和像距大小不合适,可以适当调整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答案:(1)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图像成在屏幕上
(2)充当光源,增加投影片的亮度,使投影更清晰
(3)适当调整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解题后的思考:投影仪与照相机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对它们进行调节时,应遵循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物近像远像大,物远像近像小”。
例4:如图,有一种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它相当于一架( )
A. 幻灯机 B. 投影仪 C. 放大镜 D. 照相机
解题思路:四个光学元件中,只有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因此,望远镜的物镜就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均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A、B、C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D
解题后的思考: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物镜将远处的景物在距焦点稍远处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像恰好落在目镜的焦点内,通过目镜的放大作用,将缩小的实像放大,所以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而物镜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因此,望远镜可以理解为是照相机与放大镜的组合。
知识点二:眼睛和眼镜
例1:眼睛能看清物体,是因为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对于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B.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D.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题思路: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人观察物体时相当于把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以外,因此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B
例2: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如图所示, (选填“A”或“B”)图表示近视眼折光系统的光路示意图,矫正近视眼应配戴 (选填“凸”或 “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
解题思路:近视眼患者由于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B图正确;为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以减弱晶状体的折光能力,使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答案:B 凹
解题后的思考:眼睛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器官,但我们对眼睛的构造、功能、成像原理、防护并不十分了解和重视,该题引导我们认识到近视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知道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及其矫正方法。
例3: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 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 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 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 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解题思路:根据题设条件可知,在凸透镜前面放一近视眼镜,由于近视眼镜是一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延迟了光线的会聚,使像正好成光屏上。那么将近视眼镜拿走后,凸透镜加速对光的会聚作用,使像成在光屏的前面。因此,应将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以减小物距,增大像距,使像落在光屏上。
答案:C
知识点三: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白光色散的是( )
A. 太阳光经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B. 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电视画面的颜色
C. 红、绿、蓝三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白光
D. 红、蓝、黄三色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黑色
解题思路:太阳光是白光,它是一种复色光,它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叫白光的色散,故A项正确;B和C属于光的合成,而D属于颜料的混合。
答案:A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考查光的色散与合成,光的色散是一种复色光分解成多种单色光的现象,而光的合成是多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某一种颜色的光,应加以区别。
例2: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 。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图乙),则光屏上就出现
。
甲 乙
解题思路:不同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各单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在光屏上贴一张红纸,则由于红纸只能反射红光,其他色光都被吸收了,所以在光屏上只能看到红色光带。
答案:红、橙、黄、绿、蓝、靛、紫 红色光带
解题后的思考:本题综合考查光的色散实验现象和物体的颜色,解题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大小,二是明确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例3:用可以写出红色字的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一行字,则这一行字( )
A. 在阳光下会吸收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B. 在阳光下会反射白光中的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C. 由于它能发出红色光,所以这一行字是红色的
D. 如果只用绿色光照射上去,这一行字就是绿色的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体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的笔写的一行字,在太阳照射下只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而吸收其他六种色光,所以物体呈现红色,故答案选B;如果用绿色光照红字看到的是黑字,D错。
答案:B
解题后的思考: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他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另外,需注意的是,白色的物体可以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
提分技巧
1. 动态使用照相机和幻灯机:
要使像更小,照摄的范围更大,可使物体与镜头距离变大,暗箱变短;
要使幻灯机的像更大,可使投影片与镜头靠近,或使幻灯机与屏幕的距离变大。
2. 明确近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近视眼:配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
远视眼:配戴凸透镜制成的远视眼镜。
3.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他透过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
预习导学
学完本章之后,同学们可能对有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太好,那就把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一下吧!
1. 形成知识网络;2. 再现重点知识;3. 反思典型习题。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60分钟)
1. 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照相机镜头焦距为
A.
C.
2. “五·四”青年节那天,学校请来摄影师给我们拍毕业照,列好队后,摄影师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
A. 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
B. 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缩
C. 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
D. 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
3. 如图甲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乙中的( )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投影仪 D.
潜望镜
5.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A. 甲和丙 B. 乙和丙 C. 甲和丁 D. 乙和丁
6. 如图所示是人眼的结构简图。如果长期近距离看书,将导致该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焦距比正常眼睛的要短,则下列关于此类眼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此类眼睛是远视眼
B. 此类眼睛应该用“老花镜”矫正
C. 远处物体在此类眼睛成像将在视网膜前面
D. 远处物体在此类眼睛成像将在视网膜后面
7. 浩家搬进新居后,客厅里摆放了几盆绿色阔叶橡皮树(如图所示),客厅向阳的落地窗准备安装无色平板玻璃、无色磨砂玻璃、茶色(棕色)玻璃、绿色玻璃,你认为从促进植物生长的角度看,安装哪种玻璃不合适( )
A. 无色平板玻璃 B. 无色磨砂玻璃
C. 茶色(棕色)玻璃 D. 绿色玻璃
8. 荆楚网消息 这段时间行驶高速公路,常会发现前方有水,但驾驶过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水。
A.
直线传播 B.
反射现象 C.
折射现象 D.
色散现象
9. 在“五岳”之一的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直线传播 B. 小孔成像 C. 光的反射 D. 光的色散
二、填空题
10. 如图是照相机镜头成像原理示意图。在图中所标的a、b、c三点中,点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吴力在家里的阳台上用数码相机(焦距可调)拍摄下了株洲天元大桥美丽的夜景,如图甲、乙所示。结合图示分析可知,拍摄照片 时,镜头焦距调的较大。
11.
观察图中所示装置,手电筒照亮的透明胶片经过凸透镜在银幕上成像。
(1)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可制成____________。
(2)如果保持胶片与银幕的位置不动,想在银幕上成一缩小的像,应将凸透镜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银幕。
12. 如图所示,是丽丽上生物实践课时,在湖边利用凸透镜观察柳叶的情景。此时她观察到的是 立、 的 像
13. 八年级的小丽同学原来视力很好,这学期看远处的东西就有些吃力。如图所示是她昨天在学校花圃里欣赏美丽的花朵的情景,离花朵较远时,花朵比较模糊(如图甲所示);离花朵较近时,花朵又特清晰了(如图乙所示)。可见,小丽的眼睛“看近不看远”,她患的是
眼,她应该配戴 眼镜,这种眼镜实质是一个 镜。
14.
(1)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________cm。
(2)矫正近视眼,要配戴近视眼镜,近视镜是________透镜。矫正前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________。
15. 夜晚的剧场,一舞蹈演员身穿蓝色毛衣、白色裤子表演,当红色聚光灯投射到演员身上时,观众看到演员的毛衣颜色为 色。当灯光射向演员,观众就能看见她,是因为灯光在演员身上发生了
。
三、实验探究题
16. 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B处应该是_______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_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______偏折(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____________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_____________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乙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_______光(选填“红”或“蓝”)。由此,你能悟出什么新的道理?答: 。
17. 小明通过阅读“眼睛和眼镜”一课了解到:正常人之所以既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是因眼中的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可以变厚或变薄。当晶状体变薄时,远处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晶状体变厚时,近处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现在小明想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这一说法。
(1)小明用蜡烛的烛焰作为成像物体,用白纸作光屏。除此之外,小明应选择什么样的透镜来完成实验呢?
(2)为了与人眼成像原理的模式最接近,他在实验时应如何控制物距和像距?
18. 爸爸新买了一架数码相机(焦距可改变),这可把小刚给乐坏了。小刚站在同一位置用数码相机对着家中冰箱上的一盆花拍了三张照片甲、乙、丙,如图所示。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像的大小与透镜的焦距有何关系呢?小刚决定对此进行探究。
(1)测出凸透镜焦距后,小刚先后选用了三个焦距分别为
焦距f/cm |
10 |
8 |
5 |
像的大小/cm |
4 |
3 |
2 |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
。
(2)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小刚在拍摄图中 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最大;拍摄图中 照片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最小。
(3)在探究过程中,小刚总是让物距保持不变,他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为__________。
四、阅读题
19. 进入眼睛的光首先通过瞳孔,然后经晶状体折射会聚在视网膜上。科学研究发现,为了能更好地看清物体;当光线微弱时,瞳孔会适当放大,而在遭遇强光时,会相应缩小,即它能自动控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光线的总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瞳孔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如当人类看到非常喜欢的东西时,瞳孔的放大程度会高于正常情况,这时会有太多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影响到视觉的精确性,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影像含混,无法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反之,当人看到厌恶的物体时,瞳孔很可能会缩得很小。研究还发现,瞳孔的大小变化是由不随意肌肉控制的,人本身并不能有意地控制瞳孔的尺寸。
(1)人的眼睛相当于一个天然的照相机,则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哪一部分 ( )
A. 镜头 B. 光圈 C. 快门 D. 底片
(2)当我们从电影院内出来,会感觉非常刺眼,等过一会儿,又能感觉适应了,在这个过程中瞳孔会逐渐___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3)如图所示,左图为瞳孔正常时的情景,右图为现在的情景,则根据右图瞳孔的变化,你能得到什么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一条即可)
(4)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请问这句话有科学道理吗?
试题答案
1. D(提示: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在2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当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由于物距远大于焦距,此时所成的像非常靠近焦点,但仍在焦点外,则像距略大于
2. D(提示: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说明所成的像比较大,为此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以使像变小,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
3. A(提示:圆柱形玻璃杯装满水后,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只是两边厚度不同,而上下基本一致,所以通过圆柱形凸透镜观察图片时,图片在左右方向上被放大,而上下方向上基本不变,从图中可以看出,A最有可能。B是缩小的,D的方向改变均不可能,C中各个方向被放大的比例相同,与实际不同)
4. C(提示:图中的透镜,使原来的“理世”两字倒立并放大,可见此时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与投影仪的原理是相同的)
5. A(提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对光的会聚本领变大,使本来会聚在视网膜上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图甲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矫正近视眼应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片,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从而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图丙表示近视眼矫正后的成像情况)
6. C(提示:根据题设条件可知,此类眼睛为近视眼睛,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应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7. D(提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绿色玻璃只能透过绿光。绿叶反射绿光,说明它最不需要绿光,如果客厅的落地窗是绿色玻璃,则客厅里将充满绿光,这是橡皮树最不需要的,橡皮树会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
8. C(提示:夏天地面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发生显著变化,经地面反射后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9. D(提示:“佛光”的形成与彩虹的形成一样,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
二、填空题
10. a 乙(提示:乙图中所成的像较大,在物距一定的情况下,结合成像原理图可知,应是拍摄乙时镜头的焦距较大)
11. (1)投影仪 (2)靠近(提示:图中银幕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和投影仪的原理是相同的;若使银幕上的像变小一些,应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在胶片、银幕不动的情况下,只需将凸透镜靠近银幕即可)
12. 正 放大 虚(提示: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13. 近视 近视 凹透(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小丽的眼睛“看近不看远”,这是近视眼的标志,应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14. (1)25(2)凹、深(提示:读书、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最佳距离叫明视距离,为
15. 黑 反射(提示:蓝色毛衣只反射蓝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故在红光照射下它显示黑色;我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它反射其他的光)
三、实验探究题
16. (1)紫色,七色光(或“各种色光”);
(2)底边,会聚,发散;
(3)红,不同的色光经过凸透镜后焦点(焦距)略有差异(或者“不同的色光经透镜折射后,折射的程度不同”)。
17. (1)选择一个薄的和一个厚的相同材料的凸透镜 (2)使物距大小变化,而像距不变
18. (1)在保持物距相同的情况下,凸透镜的焦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小,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的像就越大。
(2)丙 甲
(3)控制变量法
四、阅读题
19. (1)B (提示:光圈控制进入镜头光线的多少,和瞳孔作用相同) (2)变小 (提示:电影院内光线暗,瞳孔会适当放大,从而使进入眼睛的光较多,以便能看清物体;刚走到室外时,光线强,进入眼睛的光线会变多,人会感到刺眼。这时,瞳孔会适当变小,进入人眼的光线变少,以使进入眼睛的光线总量正好。 (3)人处于暗处或人看到了自己不喜欢的物体 (4)有一定科学道理。这是因为人看到自己喜欢的“物体”时,瞳孔放大程度会高于正常情况,这时会有太多的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从而影响到视觉的精确性,使人做出不太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