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的方法。

2. 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 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感受具有京城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2.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自己的视角看世界,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中的美。

 

三、重点解读分析:

1. 背景知识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127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003吆喝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谊。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她的作品多半是以她的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通过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朴实生活图景:以闲话家常的形式,回忆温馨,抒发亲情。

③冯骥才,当代作家、画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50余种。

《俗世奇人》是他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吆喝》

1、感知内容

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②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老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声响。

③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第49自然段)

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2)再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④在清早、白天、夜晚三者中,重点写的是什么?

重点写夜晚。

⑤夜晚的吆喝声,作者写了哪几种?

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⑥写得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是怎样吆喝的?

是乞丐的吆喝。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⑦对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字?

凄厉动人——用词准确精当

四季这一段(第10自然段),写了哪几种吆喝?其中哪一种写得最具体生动?

春天:卖金鱼儿的

夏天:卖雪花酪的

秋天:卖柿子的

冬天:卖糖葫芦儿和烤白薯的

写得最具体生动的是卖柿子的。

⑨第1113自然段是评议性文字,分类别对吆喝声进行欣赏,你能从文中找出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吗?

评议一: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评议二: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评议三: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2、语言特色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1)运用轻声

2)有儿化音

3)方言词语

4)合辙押韵

儿化音:

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蝌蚪)的最有好感……

②合辙押韵:

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3)文章主旨

读完整篇文章,体会一下,文章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有一点惋惜。

《春酒》

1、感知内容

1)什么是“春酒”?

春酒是——————

(时节、成分、喝……

春酒  冬至所酿的酒

春节时走家串户用来待客的酒

八宝酒是其中的一种

喝春酒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为了使春节更加欢庆的一种民俗。

2)作者围绕春酒写了哪几件事?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自酿酒

3)作者怀念的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思乡之情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主旨句)

2、品味人情之美

1)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

(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2)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邻里之间的亲密,大人对小孩特有的关爱)

3)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母亲热情助人的朴实、快乐)

4)优美细节片段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这段文字活泼生动,动作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酒的珍视。)

3、味故乡情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让我们一起看看下列有关思乡、思亲的中国古代诗词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乡愁

余光中(台)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俗世奇人》

题解:“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俗世”指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泥人张

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捏泥人高手泥人张→遇海张五→贱卖海张五→智斗传千古

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说“有第一,没第二”?这里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了以此写出泥人张超凡绝伦的技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分析的妙处。

原本海张五想在泥人张身找乐子但泥人张却反在海张五身找乐为泥人张塑造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形象。

4)本文的高潮在哪里?

在泥人张贱卖海张五处。写出泥人张用机智斗败海张五。

5)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技术上,泥人张是个超凡绝伦的人;在性格上,他是个镇定自若,机智,智高一筹的人。

好嘴杨巴

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审查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2)“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啦?”

请赏析本句好在哪?

通过在场人们的迷惑,从侧面写出了杨巴的聪明机智,体现了杨巴的智高一筹。

3)“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

赏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尾提升主题,好嘴之好,好到中堂未吃,却茶汤更名,杨巴威名大震,可谓嘴建奇功,嘴出奇人。还用杨七的埋没反衬出杨巴的名气。俗世奇人名副其实,流传后世。

 

4)在《泥人张》中说技艺,而在《好嘴杨巴》中说技艺靠,二者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本文是写天津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而技艺又有许多种,不但要有手艺,还要会推销,因而才会有天津的热闹生活。

 

 

小结:

四、阅读演练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 用“‖”把文章分成四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2. 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

正面描写有:____________

侧面渲染有:____________

3. 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

4. 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

5. 概括本文的中心。

6. 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

1.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故乡风俗:生病的孩子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第二段(第34自然段):叙述母亲冲进火中抢救百衲衣,珍藏百衲衣并将百衲衣送给我。

第三段(第5自然段):叙述“我”请教民俗学家,知道了穿百衲衣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第67自然段):赞美穿百衲衣体现了中国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2. 冲进火中抢救百衲衣,珍藏百衲衣,送百衲衣给“我”;访问民俗学家,揭示百衲衣的真正含义

3. 表现了母亲浓浓的慈爱。

4. 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5. 通过叙述作者小时候穿百衲衣的故事,赞美了浓浓的母爱并呼吁弘扬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6.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示例:“莫以善小而不为”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

 

五、课外拓展

小贩(节选)

 

我们的村子是个小村,只有一百来户人家。一年之内,春夏秋冬,也总有一些小贩,进村来做买卖。早晨是卖青菜的,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晚上是卖擀杂面的,卖牛肉包子的。闲时是打铁的,补祸的,锔碗的,甩绸缎的。年节时是耍猴,唱十不闲、独角戏的。如果打板算卦也可以算在内,还能给村民带来音乐欣赏。我记得有一个胖胖的身穿长袍算卦的瞎子,一进村就把竹杖夹在腋下,吹起引人入胜的笛子来。他自己也处在一种忘我的情态里,即使没有人招揽他做生意,他也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一直吹到街的那头,消失到田野里去。

这些小贩进村来卖针线的,能和妇女打交道,卖玩具的,能和小孩打交道,都是规规矩矩,语言和气,不管生意多少,买卖不成人情在,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再进村,就成了熟人,朋友。如果有的年轻人调皮,年老的就告诫说,小本买卖,不容易,不要那样。

我在保定上中学时,学校门口附近有个摊贩。他高个子,黑脸膛,沉静和气,从不大声说话,称呼我们为先生。在马路旁,搭了一间小棚,又用秫秸纸墙隔开,外面卖花生糖果,烧饼猪肉。纸墙上开一个小口,卖馄饨。当炉的是他的老婆,年纪不大,长得十分俊俏,从来不说话,也没有一点声响。只是听男人说一声,她就从小窗口送出一碗馄饨来。我去得多了,和她丈夫很熟,可以赊账,我也只是从小窗口偶尔看见过她的容颜。

学校限制学生吃零食,但他们的生意很好,我上学六年,他们一直在那里。听人说,他们是因为桃色事件从山东老家逃到这里来的。夜晚,他们就睡在那间小小的棚子里,靠做这个小买卖,维持生活,享受幸福。

小棚子也经受风吹雨打,夜晚,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梦?我有时想写一篇小说,又觉得没有意思。写成了,还不是一篇新的君当炉的故事?

不过,我确是常常想,他们为什么能那样和气生财,那样招人喜爱,那样看重自己的职业,也使得别人看重自己。他们不是本小利薄吗?不是早出晚归吗?劳累一年,才仅仅能养家糊口吗?

 

预习导学

一、预习新知:

下节课我们学习《小石潭记》,请同学们预习原文,思考问题:

二、预习点拨

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50分钟)

(一)小店一间

①那间叫做和春的店拆迁了,或是倒闭了。那时候小杂货店都叫宏发、财源什么的,若不是这么奇特的两个字,我想我不会记得这么清晰。那些倔强地支棱在房顶上的草秆儿消失了,拼成“喜喜”字样的塑料管门帘也消失了——这条路扩建了。

②我们的小学校就在小店旁边。孩子们第二节一下课就急三火四地冲进小店,高举着角币冲柜台里喊:“大白梨汽水一瓶!”柜台里那位老人忙不迭地答应着,依次把汽水拎上来。“大白梨”是当时最便宜、量最大的汽水,咕嘟咕嘟灌下去半瓶,二氧化碳便如沸水一样涌上来,一路涤荡了胃与食道里的闷气。剩下半瓶喝不了,是可以放在小店柜台里存着的,等着放午学后再接着完成。柜台里的老人便从容地收拾着,有的放在窗台上,有的放在椅子下。“都可得记住自己那瓶!”老人耐心地笑着。孩子们仔细记清了自己汽水旁边的明显标志,急匆匆地跑回去了——店里能听到清晰的上课铃声。

③我和明,有一段时间总怀疑我们的“大白梨”被别人拿混了,每次都要磨蹭好一阵,待大家都跑回去了,才寻找更不为人知的位置。直到有一天老人看着犹豫的我们,笑着取下货架第三层的一瓶白酒,把我们的半瓶“大白梨”摆上去,说:“以后,这空儿就给你们留着,行不行,小丫头?”我那次第一次仔细观察了一下他的眉眼,那是一张真正的长者的脸,有着长者之所以为长者的东西。

④后来,货架第三层最右边的位置果真一直空着,除了我和明买汽水的日子。

⑤这条街其实简单得可以。零星的岔路口间杂着零星的店铺。每当夕阳蹒跚而下的时候,我和明拖拽着自己斜长的影子回家,看见和春店的烟囱里袅袅地摇出褐黄色的烟,愉快极了。

⑥我和明也耍一些小手段。孩子的零花钱是有限的,我们最常用的一招是拿着两三毛钱,脸不红不白地问:“爷爷,这些钱能买什么呀?”老人宽厚地歪一下头:“能吃两颗香口胶,爷爷还让你们一人尝一块新进的糖。”我们因为尝新糖的权利而占尽了便宜。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实很多成人的规则对孩子都是宽容的,而当时我们天真地认为这种殊荣来自我们的成绩。那是个以为好孩子就应该受宠的年龄。

⑦后来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和明翻看了这座小城从前的年鉴。那里面有一张异常面熟的照片,照片下面是这方水土一直引以为荣的一家企业的简介,那家企业连孩子都耳熟能详。于是我和明在一次买“大白梨”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核对了老人的名字,之后对他肃然起敬。

⑧我那时觉得,应该有什么词来形容这位老人和他退休后的这家陋店,这种寻常人家的安宁之气稀释了他的人生密度。他与小店让我有了一些不是孩子所惯常有的、并非针对具体事物的关注。店与人都带有长者之气,沉静的和内敛的。我在高中时曾想写写,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店多么微妙地盘踞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我没词儿。我气它不是在江南烟雨酒旗风中,也不是在大荒沉沉飞雪白里,没有古雅和粗犷,就只剩下微妙的感觉,而微妙是写不出来的。我奇怪地想起“举重若轻”四个字,就再也写不出什么来了。

⑨我上高中之后就与小店疏远了,高中的方向和小学的迥然相异,而且高考要求人心无旁骛。等我和明再到那里时,店和人已是老态龙钟了。

⑩“要考大学了?”老人一阵惊奇,仿佛我们不应该长大似的,随即他笑道:“多快,一晃之间呢。”那时候正值高考前的温书假。

11其实,生命里很多东西,易于接受,也易于淡忘。等我再回来看时,熟悉的地点已承载着陌生的风景。我便提取那些简单的画面,那夕阳下的炊烟,那第三层货架……那些宁静简单的日子便一一重来。我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打听老人是否还在世。老店不在了,老街不在了,再见老人反而支离了记忆,其实他们本是圆融一体的。

1. 请将本文分成三层,并概括层意。

                    11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 由第段的描写,你看出老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们的一些小手段指什么?老人明白吗?为什么这么说?

4. 你能由第⑦段中的“小心翼翼地核对”理解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吗?

5. 为什么“我”没有打听老人是否去世了呢?怎样理解这种情感?

 

(二)中国三大海峡之一——琼州海峡

①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大陆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中间隔着一条水道,这便是琼州海峡,它是我国的三大海峡之一。海峡东西长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29.5公里(最宽处直线距离33.5公里,最窄处直线距离仅18公里左右,它是南中海海区与北部湾海水交换的重要通道。

一、形成:百万年前的地质下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

②从地质学上讲,琼州海峡位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断陷的中部,而断陷指的是受地壳断裂带造成的地块下陷。根据最新研究,从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年前—250年前)开始,由于地壳断裂和地块差异性运动,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潮流的反复冲刷,波浪和河流的长期塑造,最终形成今日的琼州海峡。而6000多年来,海面上升到与目前相当位置后,地壳运动的升降趋小。

二、水文地质状况独特:海峡宛如一条美丽的蓝丝带

③琼州海峡两岸由于从大陆和岛上汇入的河流中夹带有大量的泥沙、有机物质和浮游生物,海水透明度一般为5,海水的颜色也因含沙量的多、少分别呈绿色和浅绿色。海水盐度为30。潮汐属不正规月潮,潮差平均1左右,最大可能潮差7.8。由于夏季长达79个月,海水年平均温度2527,琼州海峡南北两岸岸线呈锯齿状,岬角、海湾相间,由于非常适合游泳而被称为世界上最佳的横渡地点。北岸自东向西分布有红崖角、排尾角、屿角和滘尾角,岬角由玄武岩构成,其间组成红坎湾,海安湾和滘尾湾。南岸自东向西有铺前角、白沙角、澄迈角和玉苞角,岬角主要由更新世“湛江组”、“北海组”砂粘土及玄武岩构成,形成与北岸相对应的铺前湾、海口湾和澄迈湾。琼州海峡东口在水深30以浅区域,发育有东西宽约40公里的潮流三角洲。三角洲自海峡向东略呈辐射状,形成一系列形状不规则的浅滩(自北往南有占坦沙、罗斗沙、西北浅滩、南方浅滩、海南头浅滩、西方浅滩、西南浅滩、白沙浅滩)和较弯曲的浅槽(外罗门水道、北水道、中水道、南水道),部分浅滩低潮时露出水面。三角洲底质主要为中粗砂,外缘渐变为细砂。海峡西口在水深20以浅区域亦发育有一宽约50公里潮流三角洲,呈辐散状指向北部湾,形成3列水下指状潮流沙脊和4条顺直的潮流浅槽,底质分布较东口细,主要由细砂,粉砂组成。

三、天涯海角:古时曾被视为航行畏途

④琼州海峡东部海况险恶,被视为航行畏途。海南岛因琼州海峡之隔,历史上被视为荒蛮之地。唐刘恂《岭表录异》指出琼州海峡“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缘(沿)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鳅(鲨鱼)之难也”。唐代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被困于海南岛,唐代宰相李德裕也曾有“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之哀,宋代苏东坡有“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之叹。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东坡渡过琼州海峡返北,在悍江边吟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

四、时过境迁:黄金水道兼丰饶的渔场

⑤琼州海峡是沟通北部湾和南海中、东部的海上走廊,亦是广州湛江至海南岛海口、八所、广西北海、防城和越南海防等重要港口的海上交通捷径。位于海南岛北端的海口市,把守着海峡的咽喉要道,是大陆到海南岛的中枢。北岸的海安港为雷州半岛水陆联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南岸的东寨港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峡西部的徐闻渔场和东部的琼山、铺前港渔场,盛产马鲛鱼、红鱼、黄花鱼、鲨鱼、鱿鱼等几十种鱼类,以及大龙虾、海参等,琼州海峡是当今年世界上最大的黄花鱼场。

6. 文章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琼州海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琼州海峡,请找出两例,并说明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 请从写作手法或语言运用特点的角度对第⑤段的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 第①段“海峡东西长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29.5公里”一句中的“平均”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0. 当今社会对大海的污染十分严重,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几点关于防止海水污染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试题答案

(一)1./~/11第一层:消失的小店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层:小店及小店主人带给我的美好回忆。第三层:小店永远成了“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2. 耐心、细致、慈祥、充满爱心。

3. 占老人的小便宜;老人是明白的,从字里行间我们知道这是个充满爱心的老人,他不会认真和孩子计较,而只会时时给孩子他所能给予的爱。

4. 谨慎、庄重,既希望是真的,又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心情很复杂。

5. 老人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里,他和他的小店永远是“我”记忆深处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二)6. 地理位置、形成、水文地质、历史、重要地位、发展

7. 列数字。例:海峡东西长度约80公里,南北平均宽度29.5公里。其作用是更具体、准确地说明海峡的东西长度和南北宽度。打比方。例:海峡宛如一条美丽的蓝丝带。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海峡景色的美丽迷人。

8.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1)可从表达方式运用的角度分析:文章第段运用了描写、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2)也可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分析:文章第段运用了多种描写角度的表现手法,修辞上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既使说明显得形象鲜明,又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3)还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析

9. 不能。因平均词是从平均数上说明海峡的南北宽度,南北的宽度并不是全都一样的,如去掉的话则变成南北的宽度全都一样,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大意对即可)

10. 减少废水、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流入大海的排放量。健全海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守法意识。发展效率高、能耗低的污水处理等技术手段来治理污水。(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