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 免疫功能异常的不同反应

2. 过敏反应与功能减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重点导学

免疫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免疫系统的过反应

免疫应答对外来抗原的异常免疫应答及在特殊情况下对某些自身组织发生的免疫应答都会引发疾病。过敏反应就是其中一种过度反应。

过敏症是一种文明病。医学上把过敏(变应性)分为4种不同的种类,并以罗马数字IIV来为其命名。其中最常见的是I型和IV型。I型有时也被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例如,人体在被昆虫蜇伤几秒钟后就会作出反应,对动物毛发过敏或花粉过敏的人群在几分钟内就有反应,对食物过敏作出反应的时间则在30分钟以内。与此相反,IV型的过敏反应则要慢得多,其症状要在一天或几天之后才会出现。例如装饰物过敏和不同类型的职业过敏等。因此,人们把其称为迟发型过敏反应。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致敏原。

1. 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过敏反应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 过敏反应的机理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致敏阶段:致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致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致敏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时间,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致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致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致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致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3. 防治措施

可用致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查找过敏原或用脱敏治疗及用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

自身免疫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这些病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症状。

 

知识点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可分为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两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婴儿缺乏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对异物缺乏免疫应答能力,容易因感染病原体而致病,甚至于死亡。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有性联丙种球蛋白缺陷症、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伴湿疹和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其实大多数免疫缺陷病主要发生于婴儿出生后较晚时期,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就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1. 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初期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烧,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

晚期症状: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麻痹,最终死亡。

2. 病毒分布: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3. 传播途径:1)性行为传播;2)血液传播;3)母婴传播。

4. 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4)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5)对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严格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典型例题】

1艾滋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 血液和精液      B. 握手和拥抱      C. 衣物和卧具      D. 空气和食物

分析:艾滋病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尿液、唾液、乳汁和泪液中,主要通过性交、输血、输入血液制品以及使用带有病毒的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答案:A

 

2下列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无关的疾病是             

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

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分析: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反应,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血友病属于遗传病,而与免疫失调无关。

答案:B

 

3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答案:C

 

4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细胞,             细胞。

2功能上的区别是            ,由分化为的过程中,细胞核内的______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            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           

分析:本题考查了特异性免疫,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合成分泌分泌蛋白的过程,及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由图抗体可推知为效应B细胞,再推知B细胞和T细胞,在准确推断细胞类型的基础上,判断细胞间功能的区别,并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图中还表达了病菌(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

答案:1T  B  2可以分泌抗体而不能;mRNA;合成蛋白质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膜外  4将抗原传递给;病菌(抗原)直接刺激

 

超前思维

下一讲我们将学习第四章《种群》的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请大家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习。

1. 种群的概念及种群的特征

2. 测定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3. 种群的分布型

4. 种群的存活曲线

 

重点导学

1. 种群是指占有一定          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率和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和性别比例。

3.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     调查法(植物)和       法(动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

1. 艾滋病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下列有关此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的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 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 HIV在繁殖过程中,其RNA在宿主细胞中控制病毒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D. 目前,接种疫苗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2. 下图为HIV病毒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病毒出现的情况。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试问在潜伏期时应如何采样与检测,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A. 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B. 采取口腔粘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C.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

D.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3. 人类的下列行为一般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是

A. 与艾滋病病人共同用餐                       B. 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注射器 

C. 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D. 输入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制品

4. 近年来,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家族中又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关于DNA疫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疫苗导入人体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

B. 导入人体的DNA疫苗在体内直接产生抗体,起到免疫作用

C. DNA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D. D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

5.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A. 注射激素抑制抗体产生

B. 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C. 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 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6. 下列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A. 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二者抗原相同

B. 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 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7. 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弱导致的

B. 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 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致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 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8. 当人体识别、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过低时,可能会导致

A. 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反应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C. 肝炎                                     D. 恶性肿瘤

9. 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 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 病原微生物被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

 

二、非选择题

10.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参与对关节的攻击,引起风湿性关节炎。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能与TNF结合,竞争性地抑制TNF与其受体结合,而TNF只有在与其受体结合后才能产生对关节的攻击作用,因此有医学专家利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不能进入所有的关节中,只能靠定期注射维持。于是,西雅图的目标遗传公司(TGC)将编码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基因导入腺相关病毒(AAV)中,再把AAV直接注射到病人的关节中,这样相当于送给病人一个持续不断地提供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定点仓库,从而能长期有效地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释放TNF等而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功能。

从资料中可知,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             病。

一旦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与TNF结合,TNF便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原因应是      

                                    

在该治疗方案中,AAV的作用是                          

2007年,在接受这种治疗的美国人中,有一例因为严重的感染而死亡,使人们格外关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问题。有科学家称,对腺相关病毒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表明,腺相关病毒对人体是安全的,因此很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直接导致该病人死亡。那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应该是通过                                而引起病人死亡的。

该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医疗伦理问题。目前,基因治疗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在饱受慢性病的痛苦和接受存在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方法之间,如何做才是符合病人利益和伦理道德的?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C  3. A  4. B  5. A  6. A  7. D  8. D  9. C

 

二、非选择题

10. 监控和清除   自身免疫   TNF与受体的结合部位已被占据   外源基因的运载体   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让病人有充分的知情权,由病人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