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一:科学探究
二、学习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称量等基本实验操作。
2、初步学会配制溶液。能运用简单装置和方法制取某种气体。(重点)
3、初步学会一些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别和除杂。(重点、难点)
4、能使用过滤、蒸发等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5、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运用科学探究对所给的情景、资料或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做出的猜想或假设做初步的论证。(难点)
6、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内容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重点)
7、能根据化学实验的事实进行归纳、推理和判断,得出结论并解释或说明。能对所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或改进。(重点、难点)
三、全面突破
知识专题一: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一)基本实验操作
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要求:知道常用仪器的名称和图形,了解常用仪器的用途和简单操作原理。
二)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粉末、颗粒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斜二送三直立”,即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
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送三慢竖”,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以后,再把试管(或容器)慢慢竖立起来。
(2)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方法、注意事项)
(2)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方法、注意事项)
3、物质的称量
(1)固体的称量——用托盘天平
使用方法:(口诀)
托盘天平要使用,先把游码移到零;
为达平衡调螺母,两盘放纸须相同;
左盘放上称量物,砝码放入右盘中;
取放砝码用镊子,由大到小游码动;
直到再次达平衡,砝游总和是物重;
称完砝码放盒中,最后游码移回零;
药品如有特殊性,必须放入器皿中。
使用程序:
天平调零——托盘垫纸(或小烧杯)——左物右码(从大到小)——平衡读数——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2)液体的量取——用量筒
使用方法:(口诀)量筒量液无它用,大小选准又端平,
凹底刻度加眼睛,三点一线成水平。
使用程序:
量筒放平——倒入液体——平视刻度——准确读数(三点一线)——倒出液体——洗净量筒
4、仪器的连接
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制备气体时发生装置在左,收集装置在右,气流方向从左到右。
5、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如图)
原理:将装置密封(水封),微热,利用装置中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根据导管口是否冒出气泡的现象来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单孔装置 双孔装置
6、气体的收集(如图)
①排水集气法:适用于收集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②排空气集气法
a.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b.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收集不与空气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7、仪器的洗涤
操作要点:少量水注入仪器中,经振荡或试管刷(上下转动)轻轻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几次即可。如果内壁有油脂,可使用热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二)实验技能
一)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基本步骤:
(1)计算:固体的质量或浓溶液的体积;
(2)称量和量取: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或量筒量取液体;
(3)溶解:(加快固体溶解的方法是:研细固体、加热或搅拌。)
二)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的鉴定和物质的鉴别
1、物质的鉴定
鉴定是根据物质的化学特性和特有的实验现象,确定是否为该物质。
(1)常见气体的鉴定
O2: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H2:点燃,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罩在上方的烧杯内壁产生水珠。
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点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H4:点燃,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烧杯内壁产生水珠,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常见离子的鉴定
H+:滴加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或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气泡等。
OH-:滴加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色。
SO42-:滴加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l-: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O32-:滴加稀盐酸,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物质的鉴别
鉴别通常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根据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异及在变化中的不同现象将其一一区分开来。
(1)物理方法:依据组内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如:Na2SO4溶液和 CuSO4溶液(颜色不同);
CO2和NH3(气味不同);
浓硫酸和浓盐酸(挥发性不同)等
(2)利用组内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即依据物质间反应时所产生的特殊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生成沉淀等。
如: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鉴别:
②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的鉴别:
3、物质的推断
(1)原理: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理出被检物质的成分(肯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肯定没有什么)。
(2)解题思路
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离或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区别:
分离:将混合物中的各物质分开,要保留其中的各种物质,且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提纯:需加入试剂除去杂质,被提纯物质必须恢复到原来状态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1、物理方法
(1)过滤法:是除去液体中混有的固体物质的一种方法,用于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的分离。如:净化黄泥水。
(2)蒸发法:一般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用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分离。如:海水晒盐。
(3)蒸馏法:利用互溶的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通常沸点相差
(4)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而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可溶性固体的分离,如:除去硝酸钾中的少量氯化钠。
2、化学方法:
(1)沉淀法:将混合物中某种成分与某一试剂反应生成沉淀而分离出来。
如:盐酸中混入少量H2SO4,加入适量BaCl2溶液即可除去H2SO4。
(2)气化法:利用混合物中某种成分与某一试剂反应生成气体而分离出来。
如NaCl中混入Na2CO3,加适量稀盐酸即可除去Na2CO3。
(3)转化法:将杂质用化学试剂转化为待提物质。
如:CO2中混有少量CO,用还原Fe2O3
(或CuO)的方法,将CO转化为CO2。
FeSO4溶液中混有CuSO4,可以加入足量的铁粉。
(4)洗气法:如CO中混有少量CO2,可用溶液吸收CO2。
四)气体的制取、干燥、净化
1、气体的制取
(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原则:
根据要制取的气体所需的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反应物(药品)的状态等来确定。
常用制取气体装置:“固固加热型”和“固液常温型”两种
(2)收集装置的选择原则:根据气体的水溶性和密度,以及是否能与水或空气反应来确定。
常用收集气体装置:
(3)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
氧气 |
二氧化碳 |
药品 |
|
大理石和稀盐酸 |
反应原理 |
|
|
仪器装置 |
固液常温型 固固加热型 |
固液常温型 |
收集方法 |
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
向上排空气法 |
验满 |
带火星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
燃着木条靠近集气瓶口 |
注意事项 |
若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排水法收集完后,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③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
①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②不能用浓盐酸来制取气体。 ③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体中,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
2、气体的干燥与净化
在实验室制备的各种气体中,常含有少量的酸雾、水蒸气和其他气体杂质,需经过净化和干燥后才能得到纯净的气体。
(1)实验装置
常用的干燥及净化装置主要是:洗气瓶、干燥管和U型管(如下图)。
(2)气体的干燥
选用干燥剂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干燥剂的性质而定,其原则是干燥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而不能与气体发生反应。如下表中常见气体的干燥剂:
干燥剂 |
可干燥的气体 |
不能干燥的气体 |
浓硫酸 |
等气体 |
不能干燥的气体,如:NH3 |
氢氧化钠固体 |
等气体 |
不能干燥的气体,如:CO2、SO2、HCl等 |
(3)气体的净化
选择气体吸收剂应根据气体的性质和要除去杂质的性质而定。
原则:①所用的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②不能与被提纯的物质反应,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如:CO2(HCl)——通过硝酸银溶液或碳酸钠溶液等。
知识专题二:科学探究能力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等) (4)获得结论 (5)交流评价
2、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而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它必须保证实验的客观性。
3、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必须明确:
(1)实验目的 (2)实验自变量 (3)实验因变量 (4)控制变量
如:探究“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时,应控制的变量有:水的质量、水的起始温度、所加固体的质量、是否搅拌等等。
(二)科学探究的能力
1、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①根据实验目的,阐明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
②根据实验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实验装置图。
③根据实验的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④实验结束后应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2)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
②安全性: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③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
④简约性:实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行、实验步骤少,且节约实验药品。
(3)实验方案的评价
实验方案的评价包括实验原理及方案的评价、实验装置的评价、实验操作的评价、实验现象的描述与结论分析的评价等。评价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方案在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
②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操作上是否简单易行。
③从经济效益角度评价,是否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④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化学科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同学们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按其内在关联抽象成知识和规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所给的数据与实验的关系,然后分析题目要求回答什么?与哪些数据有关?哪些数据可直接用?哪些数据不能用?再根据设问进行归纳、计算。
3、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信息给予题构思新颖,思维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反映同学们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加工及知识迁移能力。选材来源于生活实践、热点问题、科技新发明等。
这类题大多数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组成,题干中实际上已给出一系列的提示,要求根据提出的问题,发现有用的信息,充分发挥联想,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然后进行类比推导。因此完成这类题的方法一般是: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解析:该题以图示考查实验基本操作,一般难度不大。B错误有三处;C错在用手取药品;D错误有两处。
答案:A
例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下列物质,在横线上填所加试剂的化学式或名称和化学方程式
(l)BaCl2 NaCl K2CO3
(2)NaNO3 MgCl2 (NH4) 2SO4
(3)CaCl2 NaNO3 H2SO4
(4)NaCl H2SO4 Ca(OH) 2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可根据有关离子的特征反应进行分析选择。
答案:(1)H2SO4
BaCl2+H2SO4=BaSO4↓+2HCl、K2CO3+H2SO4=K2SO4+H2O+CO2↑
(2)NaOH 2NaOH+MgCl2=Mg(OH)2↓+2NaCl
(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3)Na2CO3
Na2CO3+ H2SO4=Na2SO4+H2O+CO2↑ CaCl2+Na2CO3=CaCO3↓+2NaCl
(4)紫色石蕊溶液
例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uSO4、Na2CO3、BaCl2、KNO3、Na2SO4、CaCl2、FeCl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1)将该白色粉末溶于足量的水中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2)向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放出大量的气泡。
(3)向(1)中的无色滤液中加入硝酸银和足量稀硝酸,产生了白色沉淀。
试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可能有
。
解析:该题属于常见的叙述性推断题。由(1)可知原粉末中不含CuSO4、FeCl3;由(2)可知,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为BaSO4,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BaCl2
和Na2SO4;又由于部分沉淀溶于稀硝酸且产生大量气泡,说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结合(3)可知原白色粉末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CaCl2
和KNO3。
答案:Na2CO3、BaCl2
、Na2SO4 CuSO4、FeCl3 KNO3、CaCl2
例4、小明家里有一小袋粗盐,有一天他发现敞口放置的粗盐表面有溶解现象。经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在化学上叫潮解,原因是粗盐中含有CaCl2和MgCl2。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对粗盐进行提纯。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将粗盐全部溶于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主要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_____;
(2)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_____;
(3)待充分反应后过滤,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_________;
(4)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加热、蒸发、结晶,得到几乎不含杂质的NaCl晶体。
解析:本题是一道粗盐提纯的综合题,要考虑到除杂和分离的顺序。步骤(1)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使溶液中的Mg2+转化成Mg(OH)2沉淀,(2)中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目的是将溶液中的Ca2+转化成CaCO3而除去,经过(3)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和(1)、(2)步骤生成的Mg(OH)2和CaCO3除去。步骤(4)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将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除去,从而达到粗盐提纯的效果。
答案:(1)MgCl2 (2)CaCl2
(3)不溶性杂质、Mg(OH)2和CaCO3
例5、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气体制备、收集、净化的多种功能装置。
(1)若制备的气体是氢气,且产生的气体中不含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常用
,用图示放置的乙装置收集氢气,A应与 (填“B”或“C”)相连。
(2)若制备的气体是氧气,Y是黑色粉末,则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A、C相连制取氧气,检验气密性后,还须将装置乙
。
(3)若X是稀盐酸、Y是石灰石,用甲、乙两装置组成发生、净化、收集CO2气体的系列装置。若乙中放入饱和NaHCO3溶液,该溶液的作用是除去 ;若乙中放入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
。
解析:该题考查三大气体的制取、收集以及净化方法。
(1)若制备氢气必须是活泼金属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由于产生的气体中不含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应为稀硫酸。
(2)甲装置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反应来制取气体。若制取氧气,应为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发生分解反应而得到。若A、C相连,还必须将装置乙装满水或倒立。
(3)乙中放入饱和NaHCO3溶液,是为了除去稀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乙中放入浓硫酸是为了干燥所得气体。
答案:(1)稀硫酸 C (2)2H2O2 2H2O+ O2↑ 装满水或倒立 (3)氯化氢气体 干燥气体或除去水蒸气
例6、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设计方案,能够实现的是
( )
A. SSO3 H2SO4
B. CuOCu (OH)2 CuSO4
C. FeFe2O3 Fe2(SO4)3
D.
解析:解答此类设计评价题时往往要从多方面(原理、实验操作、所用试剂、实验现象、对环境是否有污染等)进行评价和判断。
硫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二氧化硫,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铁在氧气中燃烧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D
例7、材料一:在一个南方农村的小仓库里,堆放了一批袋装的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过了一个夏天,管理员发现仓库里这种化肥所特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浓烈了,有些化肥袋里的碳酸氢铵变少了。检查发现,变少的化肥包装袋没有密封,可是却没有发现撒落在地上,也没有人进过仓库开袋取用。
材料二:取少量碳酸氢铵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粉末完全消失了,同时也闻到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某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粉末消失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猜 想】a. 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转变成气态。
b. 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一些氧化物。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铵属于氮肥,又名“气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__________(填字母)不成立;②氨气(化学式为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但干燥的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NO2为红棕色气体,NO为无色气体,易发生反应2NO+O2=2NO2。
【实验操作】①取适量的碳酸氢铵于试管中,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如图1所示,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导管口;②按图2所示装置,继续实验直到反应完全。
操作①中,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但未见红棕色气体;操作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与结论】操作①中,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但未见红棕色气体,结论是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和_______,没有_______。操作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则碳酸氢铵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综上所述,化肥碳酸氢铵的保存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同学们探究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考查同学们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加热碳酸氢铵产生特殊的刺激性气味表明碳酸氢铵受热生成氨气,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表明有水生成。实验中没有观察到红棕色气体,表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没有NO2和NO生成。操作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分解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生成。综合两个操作现象分析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根据碳酸氢铵的性质可知碳酸氢铵化肥应放置在冷暗处,并密封保存。
答案:【查阅资料】①a
【现象与结论】NH3 H2O NO2和NO
CO2 NH4HCO3NH3↑+H2O↑+CO2↑ 密封保存并放置在冷暗处
例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材料2. 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的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
材料3. 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式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
①物理性质:
;
②化学性质:
;
③用途:
;
(2)请从分子构成的角度,指出氧气和臭氧的不同点:
;
(3)写出材料3中氧气转化为臭氧的化学方程式:
;
(4)磷在臭氧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相似,请写出磷在臭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5)从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再举出一种物质,并说出其利弊: 。
解析:该题为材料分析题,考查同学们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在熟练掌握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提炼有用信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推理,完成解答。
答案:(1)①淡蓝色气体 ②具有强氧化性 ③ 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
(2)构成它们的分子各自的氧原子的个数不同
(3)3O2
2O3 (4)6P + 5O3 3P2O5
(5)CO2 可用于灭火但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符合题意即可)
四、考场清单
本专题知识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考查内容广泛,材料丰富,题目新颖,开放性很强,要求比较高。
基本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
基本考点:
1、实验基本操作
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3、常见物质的检验(鉴定、鉴别、推断)
4、气体的制取、干燥、净化
5、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6、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7、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五、本讲小结
知识结构:
六、超前思维(中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地球周围的空气
①空气 ②氧气 ③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和氧气的转化
2、水与常见的溶液
①水 ②溶液
3、金属与金属矿物
①金属的物理性质 ②金属的化学性质 ③金属的冶炼 ④合金 ⑤金属资源的保护
4、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①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②常见的盐 ③化学肥料 ④有机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 H
一、选择题
1.
A. 盐水的凝固点较低 B.
盐水的沸点较高
C. 盐水的凝固点较高 D.
盐与雪发生反应
2.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先后顺序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再检查装置气密性
B.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先调节天平平衡,再称量
C. 实验室用CO与 Fe2O3反应制取铁时,先通CO,再点燃酒精灯
D. 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内倒入水,再缓慢注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
3. 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 在淀粉溶液中滴加碘酒后溶液变蓝
B. 在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蓝
C.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D. 聚氯乙烯在空气中灼烧有刺激性气味
4. 为得到纯净的物质,某同学设计了下表中的除杂方法,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NaCl溶液 |
Na2CO3 |
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
B |
CuO粉末 |
Cu |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C |
N2气体 |
O2 |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
D |
KCl溶液 |
CuCl2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
*5. 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不正确的是
( )
A. Ca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Na2CO3与稀硫酸反应也生成CO2
B. CO能与Fe2O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C. Fe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被腐蚀,Cu也能在潮湿的空气中被腐蚀
D. 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6. 用足量的含不溶性固体杂质(含量不详)的粗盐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操作有:①称量②过滤③蒸发结晶④计算⑤溶解⑥干燥,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 ④⑤②③⑤①⑥ B.
④⑤②③①⑥⑤
C. ⑤②③⑥④①⑤ D.
④①⑤②③⑥⑤
7.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
序号 |
化学反应事实 |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
A |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
反应物浓度 |
B |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
反应温度 |
C |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
催化剂 |
D |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
反应物的种类 |
*8. 实验课上,小明同学把一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锌,可能含有铜
B. 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一定不含锌
C.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一定没有硝酸锌和硝酸银
D.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和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
9. 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下面的实验: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将气体点燃后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浑浊现象;那么对该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 )
A. H2、CO
B.
CO2、CH
10. 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I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II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II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II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 )
|
A |
B |
C |
D |
I |
CaCO3、稀HCl |
Na2CO3、稀H2SO4 |
Zn、稀H2SO4 |
Cu、稀H2SO4 |
II |
KNO3 |
NaCl |
BaCl2 |
Ba(OH)2 |
二、填空题
11. 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钙。小林设计了以下提纯方案:
(1)若方案中先除去的是氯化镁,接着除去氯化钙,回答:
①试剂a的化学式是
,b的化学式是
。
②指出操作c的名称
。
③操作过程中加适量稀盐酸时,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以上两个反应,顺序不分先后)
(2)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时,向过滤器内倾注液体的正确方法是 。
A. 倾注时,玻璃棒插入过滤器中心
B. 倾注时,玻璃棒下端靠在过滤器内任意位置
C. 倾注时,玻璃棒下端靠在过滤器内三层滤纸一边
(3)若一次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且滤纸未破损,需接着进行的操作是
。
(4)若所取粗盐样品中实际含氯化钠的质量为m克,除杂后所得精盐的质量为n克,则m与n的关系是m n(填“>”、“=”“<”),原因是
。
12. 常温下有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镁条、硝酸铵、氧化钙、食盐七种固体物质。
⑴从中选出三种物质分别加入水和稀盐酸,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
固体A |
固体B |
固体C |
水 |
固体不溶解 |
形成白色浑浊,并放出大量的热 |
固体溶解,并吸收热量。 |
稀盐酸 |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并放出大量的热 |
白色固体逐渐消失,无气泡产生,并放出热。 |
白色固体逐渐消失,无气泡产生。 |
由以上实验确定:固体A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B是________________,固体C是________________。
⑵象征着“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会五环旗,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如图,“五环旗”中的每一环表示一种物质,相互连环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请从以上七种物质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三种物质将其名称填入环内。
13.
(1)H2S中硫的化合价为 价。氢硫酸和盐酸一样,能与 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化钠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当发生井漏事故时,下列自救措施合理的是 (填序号);
A. 逃生时应往地势高处逆风跑;
B. 逃生时应往地势低处顺风跑
C. 立即用浸过水或弱碱性溶液的毛巾捂住口鼻
(3)为降低危害程度,可以将喷出的气体点燃,其中硫化氢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和水,该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消防队员还可以向空中喷洒
以减少空气中硫化氢的含量。
(4)违反操作规程或安全设施不完备,是引发事故的常见原因,请结合具体的化学实验,说出避免实验室事故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
**14. 已知A~G七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过的化合物,其中F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为常见的单质。各物质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如下图所示)。
(1)请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
。上述蓝色溶液中的溶质有
、
。
(2)在①~⑥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
(3)上述转化过程中,有能够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在化学方面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变化。请举出其中一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三、实验探究题
**15、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的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①实验方法
,②观察到的现象
。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
盐酸 |
NaOH溶液 |
△t/℃ |
1 |
3.65﹪ |
2.00﹪ |
3.5 |
2 |
3.65﹪ |
4.00﹪ |
x |
3 |
7.30﹪ |
8.00﹪ |
14 |
(1)表中x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来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四、计算题
*16、某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假黄金(铜锌合金)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称取
(1)求假黄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次数 |
盐酸用量(克) |
剩余固体质量(克) |
1 |
10 |
18.375 |
2 |
10 |
16.750 |
3 |
10 |
15.125 |
4 |
10 |
13.500 |
5 |
10 |
13.500 |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A 3. B 4. C 5. D 6. C 7. D 8. D 9. B 10. C
二、填空题
11. (1)①NaOH Na2CO3 ②蒸发
③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
(2)C (3)再过滤,至滤液变澄清
(4)< 除杂过程中有新生成的氯化钠
12. (1)A镁条 B氧化钙 C硝酸铵;(2)由左向右依次为:碳酸钠或镁,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
13. (1)-2;H2S+2NaOH==Na2S+2H2O;(2)A、C
(3)2H2S+3O22SO2+2H2O;弱碱性溶液或水
(4)如: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等(答案合理即可)。
14. (1)Cu2(OH)2CO3 CuSO4 H2SO4 (2)⑤
(3)Fe+CuSO4=Cu+FeSO4(或CaCO3 高温 CaO+CO2↑)
三、实验探究题
15. 方案一:
(1)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2)排除因盐酸的加入,稀释氢氧化钠溶液而引起的pH减小
方案二:
(1)赶走溶液中少量的氧气,隔绝氧气
(2)碱
(3)①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进行稀释,②加入酚酞溶液出现红色且不褪去
方案三:
(1)7 (2)U型管中左边液面下降
四、计算题
16. 解析:
(1)从表中数据可知:铜锌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2)解:根据表中数据进行计算: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Zn + 2HCl===ZnCl2 + H2↑
65
73
20ɡ-18.375ɡ
10ɡ×x
65/73=(20ɡ-18.375ɡ)/10ɡ×x ∴ x =18.25%
答: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