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举例说出群落的概念。
2. 简述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的物种组成。
3. 举例说出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
4. 描述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5. 简述生态位的概念。
6. 举例说出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7. 举例说出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
8. 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9. 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10. 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 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
2. 陆生植物的生长型;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3. 生态位的概念、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
4. 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的特点。
5. 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难点:
1. 丰度、多度、盖度和频度的概念、用途和区别。
2. 植物与传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决定群落的季节性的形成。
3. 生态位的概念、自然界的生物为减少甚至避免竞争在形态和行为上的适应状况。
4. 不同生物群落特点的比较。
5. 群落的演替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
三、考点分析:
3—5 群落 |
要求 |
(1)群落的结构 (2)群落的演替 |
Ⅰ Ⅰ |
说明: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知道所列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一、
群落
1. 概念: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 特点:
(1)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2)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3. 物种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
1. 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 优势种
(1)概念:指群落中能够凭借自己的大小、数量和生产力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种类。
(2)特点
①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
②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对其他种类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
(3)主要识别特征
①个体数量多,通常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优先占有资源。
②在群落中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
三、群落的结构
1.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项目 |
分类 |
影响因素 |
垂直结构 |
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 |
主要为光照 |
水平结构 |
①集群分布;②斑块状镶嵌;③均匀分布 |
种子的传播,土壤、小地形、风和火等 |
2. 时间结构类型: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知识点二: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解析
一、种群和群落
项目 |
种群 |
群落 |
基本单位 |
个体 |
种群 |
物种组成 |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
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基本特征 |
种群数量、性比率、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布型 |
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生长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
生物关系 |
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
寄生、捕食、互利共生、竞争 |
群落是种群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彼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组成的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二、群落的结构
1. 形成原因:基本与生态因素有关,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于当地环境的最佳空间形式,能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
(1)影响森林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阳光。
(2)影响森林中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 群落的空间结构形式
(1)群落的垂直结构(以森林为例)
(2)群落的水平结构
①特征:多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
②影响因素:种子的传播、土壤、小地形、风、火等。
3. 垂直分层的影响因素
(1)森林分层:光。
(2)高山分层:温度。
(3)水体分层:光、温度和氧气浓度。
4. 群落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的分析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
知识点三: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生态位相关概念
1. 生态位:
(1)含义: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
(2)功能: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3)决定因素
①该物种生活在什么地方。
②该物种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等。
2. 生态位重叠: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的现象。
3. 竞争排除原理: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的现象。
二、生物避免竞争的适应方式及实例
适应方式 |
实例 |
通过食物特化 |
绿啄木鸟和椋鸟 |
通过空间的垂直分离 |
和 |
借助空间的水平分离 |
森莺和柳莺 |
三、群落的主要类型
1. 形成的原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不同。
2. 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3. 几种主要类型的比较
内容 类型 |
特点 |
代表生物 |
森林 |
①降水充沛 ②植被结构复杂 ③动、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较快 |
红松、山毛榉、松鼠、、林猫、黑猩猩等 |
草原 |
①每年降雨量在250mm~ ②植物生长期短 |
禾本科植物、阔叶草本植物、野驴、黄鼠、鼠兔等 |
荒漠 |
①降雨量不足 ②水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
蒿属植物、藜属灌木、仙人掌、蜥蜴等 |
苔原 |
①气候严寒 ②植物生长季短 ③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 |
苔藓、地衣、旅鼠、驯鹿、北极狐、白熊等 |
知识点四: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解析
一、生态位
1. 生态位分化
(1)原因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因为激烈竞争而发生自然选择,使生态位发生变化。
(2)意义
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减少或排除了物种间的竞争。
2.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要通过竞争相互夺取资源,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程度越大,则生物种群间的竞争越激烈。
3. 正确理解生态位要注意以下两点:
(1)生态位不只是说明物种的具体栖息地,还说明这一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生态位远比栖息地复杂。
(2)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灭绝,但这种现象较少发生,更多的一种情况是,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变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它们的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如图)。
如图,两个种群的生态位有重叠之处。例如,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食物有些是共同的,即图中的c。自然选择对于以c为食的个体有更大的压力,因而两个种群中以c为食的个体就日趋没落,结果两种群的生态位发生了变化,各就各位,都生存了下来。
①生态位竞争结果为两物种中一个物种灭绝或生态位发生分化都得以生存。
②生态位重叠不一定发生竞争,只有资源短缺时才发生。
③生态位分化避免竞争的方式:食物转化,空间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
二、群落的类型
1. 森林群落:湿度大,物种复杂,分层现象明显,随纬度的增加依次是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每一类型都有自己典型的代表动植物。热带雨林拥有地球上最丰富的基因库,北方针叶林是世界木材主产地。
2. 草原群落:最典型的是温带草原,植被分层简单,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一般从春季到秋季就完成了草的一个生命世代。
3. 荒漠群落:降雨少,蒸发量大,耐旱植物占优势,动植物都有适应缺水环境生活的习性,如植物只在有水时才发芽、开花和产生种子,动物多有夏眠或冬眠的习性,夜出性比例高。
4. 苔原群落:长年低温、物种稀少,生长缓慢。多以耐寒动植物为代表。
知识点五:群落演替
一、群落演替
1. 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的现象。
2. 类型及实例
类型 |
概念 |
举例 |
原生 演替 |
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 |
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顶级) |
次生 演替 |
在被毁灭的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 |
农田(农作物)→各种禾草→灌木→乔木→森林 |
二、顶级群落
1. 含义:指一个群落演替所达到的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最终平衡的状态。
2. 特点
(l)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
(2)如没有外力干扰,将永远保持原状。
3. 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
知识点六:群落演替解析
一、演替的不同类型
|
原生演替 |
次生演替 |
起点 |
裸岩、沙丘、湖底 |
被毁灭的群落基质 |
条件 |
差 |
好 |
时间 |
长 |
短 |
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
实例 |
湖底上的演替 |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
①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中和陆地环境中都可能发生。
②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③次生演替一般趋向于恢复到原生物群落的类型,但复生后所形成的群落只是在类型上和原来的群落相同,质量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二、演替的原因
1. 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的影响。
2.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 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 种内或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 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砍伐森林、填湖造地、乱捕滥猎等破坏性行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保护性行为。
三、顶级群落
1. 群落演替并不是永无休止的。
2. 当群落与环境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演替不再进行,形成顶级群落。
3. 顶级群落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群落的概念、结构和类型
例1. 下列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①杭州所有的水蜜桃树 ②天目山上所有的植物
③一段倒伏树干上的所有生物 ④西湖中所有的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含义,应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明确种群、群落的含义。
②正确对所给生物进行归类。
③根据种群、群落的范围选择对应的答案。
当涉及“某区域所有植物和动物”时,不要错误地判断为种群或群落。因为在这些植物和动物中并不只由一种生物构成,而且除植物和动物外还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以既不构成种群也不属于群落的范畴。
水蜜桃树是一个物种,杭州是一定的空间,所以①为种群,③则包括了所有生物,为群落,但②和④既不是一种生物也不是所有生物,所以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答案:C
例2.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甲类群的丰度(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 甲类群的丰度(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
C. 乙类群的丰度(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 乙类群的丰度(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甲类群中没有物种3、6、8,物种丰富度(丰富度)较小,乙类群中没有物种5,物种丰富度(丰富度)较大;甲、乙两个类群比较,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小。
答案:C
知识点二: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和群落演替
例1.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B.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
C. 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
D. 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解析: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因食物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两种生物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因食物或栖息地的差异,生态位可能存在差异;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因食物和栖息地的不同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答案:C
例2.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 该地群落发生了原生演替
C.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表中显示的是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在逐渐地增加,草本植物逐渐被高大的乔木优势代替,所以光能利用率提高,且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答案:B
例3. 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山体发生大规模滑坡,有的山谷几乎被填平,露出的是没有生物的裸地和裸岩。据此回答:
(1)泥石流发生后的裸地或裸岩上经过一段时间将会逐渐产生出不同的生物,这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并最终发展成为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最稳定、最复杂的_______。
(2)我国东北的一片森林被大火焚毁,树木、杂草等生物焚烧殆尽,在这一片土地上以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并最终演化成稳定复杂的_______。与台风过后裸地上的演替速度相比,这种演替到最终阶段所用时间_______。
解析:本题结合时事材料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明确群落演替的类型。
②理解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在裸地、裸岩上进行的演替为原生演替,最终将演化为顶级群落。在大火烧毁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最终也将发展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顶级群落
答案:(1)原生演替 顶级群落
(2)次生演替 顶级群落 短
提分技巧
一、关于“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1. 从概念内涵上看:两者都是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虽都是生物群体,但属于不同内涵的生物群体。
2. 从概念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着种群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种群和群落在生命系统层次中都是一个独立的层次,但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体现的特征和空间结构有“质”的差异。
3. 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不同群落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时间结构的群落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4.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种群与群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种群内部的变化会波及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种群的变化。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2)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原因及策略
(1)原因:为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政策:我国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
三、弃耕农田中每年的优势种相同吗?
提示:会发生改变,早期应为杂草,其次为灌木,最后应为乔木。
四、两物种的生态位有没有可能完全相同?生态位重叠是否一定发生竞争?
提示:(1)根据竞争排除原理,优势较大的物种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所以没有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生物。
(2)当资源短缺时生态位重叠的生物才会发生竞争。
五、每个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都是森林阶段吗?
提示:不是。不同环境的演替不同,其顶级群落也是不同的,如草原与荒漠是不会演替成森林的。
预习导学
一、预习新知
专题二十九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4.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人类与环境
1.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 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 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
二、预习点拨
探究与反思
探究任务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反思】(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探究任务二:人类与环境
【反思】(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是什么?
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 生物群落是指( )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 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
3. 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 九龙湖中的全部鲫鱼与全部生物 B. 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野兔和全部鸟
C.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眼镜蛇和全部植物 D. 雁荡山上的全部马尾松和全部油松
4. 下列各种环境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
A. 热带草原 B. 苔原 C. 沙漠
D. 热带雨林
5. 影响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不包括( )
A. 光照的明暗 B. 地形的起伏 C. 温度的高低
D. 种群的特征
6. 如图代表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两种群在夏季和秋季的食区范围。两种群均以橡树为食,图中X所指部分最可能表明( )
A. 两种群在秋季竞争食物,但在夏季不发生竞争
B. 两种群在秋季产生地理隔离
C. 夏季氧气供应充分,但在秋季供应不充分
D. 两种群在夏季发生随机交配
7. 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
A. 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 B. 两个群体的亲缘关系密切
C. 两个群体的生态位相似,彼此重叠 D. 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
8. 针对下面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说明绿啄木鸟和椋鸟由于生存空间完全一致,根据竞争排除原理,竞争优势强的一方最终会把另一方完全排除掉
B. 图(2)说明森莺和柳莺通过水平分离避免竞争
C. 图(3)说明和鹟通过垂直分离避免竞争
D. 图(4)说明当两个物种中有一方不存在,另一方就会扩大自己的垂直活动范围
9. 将陆地生物群落区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
A. 植物高低 B. 地势高低 C. 科学家的设想 D. 植被分布情况
10. 下列叙述不符合竞争排除原理的是( )
A. 发生在物种间
B.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部分重叠
C. 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
D. 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11. 对下列两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大、小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因为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
B. 通过图2可知,植物群落结构具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C. 图1中a点时小草履虫为优势种,b点时大草履虫为优势种
D. 图2中的动物分布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2. 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原生演替的是( )
A. 火灾后的草原重新长出绿草 B. 弃耕后的农田生长出杂草和小灌木
C. 火山岩的表面长出地衣和苔藓 D. 被完全砍伐后的森林长成杂木林
13. 下列有关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原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 通常情况下,原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原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14.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被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 物种进化
B. 外来物种入侵 C. 群落演替
D. 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
15. 下图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及存量的比值(该值为a与b的存量比值)。请根据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图A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其中a表示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
(2)能反映出竞争排除原理的是图_________。在自然选择中可能被淘汰的_________。
(3)图C中在a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在d年的优势种是_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使之反而适应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以上内容说明,生物群落________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16. 如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_________状况。
(2)图中纵排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且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的影响。
(3)图中横排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结构,表明由于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_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17.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数据,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样方法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来测定群落的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状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4)如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D 2. A
3. A 4. D 5. D 6. A 7. C 8. A 9. D 10. B 11. C
12. C
13. C 14. C
15. 【解析】由图A可知a、b为捕食关系,a先增加后减少,因此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由图B可知,a、b为竞争关系,根据竞争排除原理可知在自然选择过程中b可能被淘汰;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a与b的比值大于1时,a为优势种,当比值小于1时,b为优势种,比值等于1时,则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1)捕食关系 被捕食者 捕食者
(2)B b
(3)a b 环境
(4)不是一成不变的
16. 【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将图示信息与群落的结构相联系。高山植被分层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因为不同的海拔高度温度差异明显,对生物的生长影响力度大。高山植被在水平方向上的向阳山坡与背阳山坡差异明显,说明阳光、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力度大。
答案:(1)分布 (2)垂直 分层 温度
(3)水平 地形 阳光 水分(湿度) 植物
17. 【解析】两种演替的特点不同之处表现在起始条件、时间等方面,表中数据体现了时间相对较短,应属于次生演替。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及生物量演变规律与时间的关系在题给信息中已清晰地表达出来。识别并记录各物种的名称,目的是说明物种的数目,即物种丰富度。垂直结构的获得应调查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
答案:(1)整个演替所经历的时间较短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
(3)物种丰富度 空间上的分布(或不同高度上的配置或分层)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