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
[教学过程]
五、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生产主要在________里进行,劳动力利用________(燃料、电能)和________,将________制成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二)工业生产的特点
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除了需要劳动力、动力、厂房设备等基本条件外,还会受到科学技术、政府政策、资金、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市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工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
(四)工业的发展
目前工业的发展仍然表现出集中分布的特点。
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指向型
市场指向型
动力指向型
劳力指向型
技术指向型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原料与市场
交通运输
信息通信
劳动力技能
(三)社会、环境的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的需要
环境的需要
七、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不同的工厂或工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业联系
全过程自动化连贯生产的流水线
工业之间的信息联系
(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的优势
工业分散现象
(三)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叫做工业地域。
形成工业地域的条件
工业城市
八、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的定义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___________、英国___________、美国___________等,一般是在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基础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传统工业为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尔工业区
九、新兴工业区
(一)新兴工业区的定义
当传统工业区开始没落时,在_________国家的一些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_________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_________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区、德国_________地区,以及美国_________等。人们把这些工业地域称之为新兴工业。
(二)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三)美国“硅谷”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工业部门,按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顺序排列是:
①采掘工业 ②家电装配工业 ③宇航工业 ④钢铁工业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例2. 读下面炼铝厂、制糖厂、电子装配厂和啤酒厂四种工业布局模式,根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判断哪一组说法是正确的:
A、①是炼铝厂,②是啤酒厂,③是电子装配厂,④是制糖厂
B、①是啤酒厂,②是炼铝厂,③是制糖厂,④是电子装配厂
C、①是电子装配厂,②是炼铝厂,③是制糖厂,④是啤酒厂
D、①是啤酒厂,②是电子装配厂,③是制糖厂,④是炼铝厂
例3.
(1)图中A、B、C三地,代表新兴工业区的是__________,该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以__________经济为主。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生产规模是以__________型企业为主,其独特的发展模式是__________。
(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资本的集中程度__________,工业大多分布在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4)普拉托靠近著名的文化名城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
[本讲总结]
一、知识要点
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主导要素,产业革命中所对应的工业部门,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业投入—产出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形成,对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了解。
二、重、难点
重点:
工业区位的选择
主要的工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与特点
难点:工业区位的选择
三、学习方法指点
有关工业生产活动的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例证,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分析过程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注意将工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工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些接触比较少的内容要多看一些参考资料。
[知识拓展]
德国鲁尔区转型与创新之路
在德国西部的鲁尔区,“煤钢基地”早已成为历史。走过30多年转型之路,人口540万、面积4400平方公里的鲁尔区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新经济区。
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供应对以煤钢为主的鲁尔区造成了冲击,煤矿和钢铁公司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鲁尔区在危机中走上转型之路。
鲁尔区转型的第一步选择从教育抓起。1962年,鲁尔区建起了第一所大学——波鸿鲁尔大学,它也是战后德国新建的第一所大学。
波鸿鲁尔大学建立后不久,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在多特蒙德、埃森等城市涌现。如今鲁尔区拥有6所综合性大学和8所专科院校,成为欧洲大学最密集的经济区。各个大学在不同工业领域与企业开展合作,尤其是高技术和通信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联手成立“技术转化中心”,为产业结构的转型输送技术成果。
在重视发展教育的同时,鲁尔区着手整合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转型。60年代末,北威州政府出台了第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鲁尔发展纲要”,将采煤业集中到盈利多、机械化水平高的大矿井。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煤矿业采取大力扶持政策,使煤矿生产技术和设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保持技术和设备输出的优势。
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改造,曼内斯曼的变迁是个缩影。曼内斯曼公司主要生产石油管道等产品,在100多年时间里,它是世界钢管生产最高品质的代名词,是德国工业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初,曼内斯曼开始涉足德国移动通信市场,并很快成为德国第二大电信企业。2000年,该公司被英国沃达丰公司收购,如今是德国移动通信市场两大主要运营商之一。
另外,鲁尔区还从矿区入手进行城市改造。1989年鲁尔区开始实施国际建筑展览10年行动计划,从改造昔日的矿区和厂房入手,对城市建筑景观动大手术。实施这一计划后,绿地、居民中心、物流中心、工商业园区等大小100多个城市项目像拼图游戏一般散布在埃姆舍尔地区的17个大小城市。“国际建筑展览埃姆舍尔公园”项目在欧洲被视为工业基地稠密区在城市建造和生态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模式。
政府充分发挥鲁尔区内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多特蒙德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软件业;杜伊斯堡发挥港口优势,打造贸易中心,并建立了内陆船运博物馆;埃森市则凭借广阔的森林和湖泊,成为当地的
休闲和服务中心。
工业区位论
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规律的理论。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受众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场所的组合构成区位引力场,工业企业依据一定原则选定其最佳区位,从而实现其经济目标(最低成本、最大利润或其它既定目标)。工业区位论即研究这些区位因素对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过程,及工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原则。该理论最早产生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德国罗舍尔(W.Roscher)于1868年提出“区位”即为了“生产上的利益”而选择的空间场所,它受原料、劳动力、资本等制约。现代工业区位理论创建人德国韦伯(A.Weber)于1909年完成了专著《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其核心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工业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将一般区位因子归纳为3个:运费、劳动费、集聚(分散)。在假设区域均质、资源有限分布、劳动力遍在、消费点和吨公里运费确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区位选择是由最低运费点经劳动费因子、集聚(分散)因子的修正后得出。该理论被称为“最低成本学派”,对西方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理论研究起了奠基作用。以后众多学者对韦伯的理论提出了修正意见,发展了他的许多概念,如进行多因素对比分析和动态区位研究。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M. Hoover)对运输费用结构如何影响工业区位进行了详细调查,修正了韦伯的运输成本与运距成正比的结论。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 Lsch)1940年提出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的最大利润原则和动态“市场圈”的需求圆锥体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区位理论的发展。普雷特(A.Pred)提出了“行为矩阵”概念,工业区位的“非理性原则”(如政治、军事、社会等),“内部的区位因素”(事务合作、个人感应与偏好、心理文化素质与行为)等。区域科学的创始人伊萨德(W.Isard)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工业区位分析,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指出区位因子是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应从区域的综合分析中研究工业区位,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最佳生产部门。
工业集聚
指若干工业企业集结在一个地域中心的工业生产空间集中的趋向。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业生产日益集聚于大型企业,并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与此相反的工业分散则是工业生产的空间扩散,即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工业集中地区向外围地区分散的趋向。集聚与分散同是工业地理分布上的两种趋向,它们是相互制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都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但过分集聚和过分分散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工业集聚思想最初由A.韦伯阐释。他认为,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会给生产者带来利益,而过分集中也会给生产者带来损失。以后,瑞典经济学家B.G.奥林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
工业生产的集聚趋向,主要受工业企业向大型化和联合化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工业企业大型化和联合化,促进了生产集中和规模的扩大。大量企业集中在较小空间联合布局时,可为各企业之间创造广泛的协作条件,提供多方面的便利,从而提高生产率,减少生产费用和交换费用。其主要原因是:①集中布局保证了较短的空间距离,导致企业间运费降低;②可共同建设和利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缩短了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基建投资,使生产、生活成本降低;③可以综合利用原料、燃料等资源,减少浪费;④有利于降低经营管理费用和便于互相沟通信息。
但是,工业过于集中将会使原来对发展工业有利的某些因素趋于消失,而在工业用地、用水、原料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农产品供应等方面将会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在工业集中的同时会出现分散的趋向。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 )1. 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多发展:
A. 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
B. 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
C. 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
D. 资源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
( )2. 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出现的工业部门是:
A. 航天工业和钢铁工业 B. 半导体工业和激光工业
C. 飞机工业和化学工业 D. 电力工业和核工业
( )3. 下列关于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 交通运输仍然是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C.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 )4.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区有:
A. 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 B. 英国的英格兰中部工业区
C. 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 D. 德国的鲁尔区
( )5. 下列关于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加大对自然要素的投入,可促进工业的产出
B. 工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C.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多
D.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采用原料种类越来越多
( )6. 与新兴工业比较,传统工业具有的明显特点有:
A. 工业集中分布 B. 工业分散分布
C. 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D. 企业资本集中程度高
( )7. 下列关于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布于国土的东北部和中部
B. 以轻工业为主,资本高度集中
C.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D. 工业多分布在大中城市,为“分散型工业化”的地区
( )8. 以“硅谷”为例,理解高技术产业迁移的原因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技术工业通常具有的特点是:
A.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B. 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变化多,产品更新周期短
C.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较低
D. 产品面向发达国家
( )9. 下列属于技术指向性的工业部门是:
A. 电子装配 B. 家具制造 C. 精密仪表 D. 飞机制造工业
( )10. 使得我国70年代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兴建的宝山钢铁企业区位因素是:
A. 是河海港,有便捷的交通运输 B. 雄厚的科技力量
C. 附近有丰富的煤、铁资源 D. 广阔的销售市场
( )11. 下列属于市场指向性的工业部门是:
A. 铁矿砂冶炼厂 B. 家具制造厂
C. 电视机装配厂 D. 服装加工厂
( )12. 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
A. 食品厂 B. 电视机厂 C. 化纤厂 D. 汽车厂
( )13. 下列关于工业集聚和分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
B. 工业集聚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因此集聚是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C. 电子元件厂与电子装配厂之间有协作关系,不应布局分散
D. 福特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全球化,是典型的工业集聚现象
( )14. 以下属于发育程度低、发展潜力小的工业地域是:
A. 汽车城 B. 钢铁城 C. 石油城 D. 美食城
( )15. 德国的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 就近获得国外港口运来的优质煤炭
B. 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
C. 便于获得充足的水源供应
D. 接近广阔的市场
( )16. 南亚、墨西哥等地成为美国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的迁移选择地,其原因是:
A. 充分利用当地高科技发达的优势
B. 充分利用当地的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C. 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D. 当地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试题答案】
1. A 2.
B 3.
C 4.
A 5.
BD
6. AD 7. AC 8. AB 9. CD 10. A
11. B 12. D 13. A 14. D 15. B
16.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