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爱莲说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三、教学重点:

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五、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梳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教师要求学生用“‘_____________’一句比君子的_____________”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

参考: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比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教师小结:

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它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它的精神和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美名远扬)比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则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结和节操。

 

<>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

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却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4、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是按——牡丹——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牡丹的顺序来写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牡丹——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的放在前面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6、写作手法:

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并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别请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菊花”:隐士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用它的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紧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7、手法巧妙:

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得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文中有三处衬托:①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突出予独爱莲,②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wt 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③菊之爱”“牡丹之爱作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七)附: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八)帮你小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___________,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__________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_____________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文体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_________,叫做骈句。骈句和_________以外,统称散句。

4)《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立意高远,巧妙运用__________________;骈散相间。

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_________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_________为莲的总陪衬,以_________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__________________,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

 

二、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_________”——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_________”——不攀附权贵;“_________”——美名远扬;“_________”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三、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牡丹之爱

6、为什么人们对的爱好不同呢?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流露出什么情感?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9、本文所用的修辞方法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10、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18、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发挥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3在我们中学生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厌学,淘气打架的同学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说出你的想法。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5、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

8、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试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         《爱莲说》   理学

       2)说       抒发感情    叙事

       3)意思相对   排比句

       4)托物言志            衬托   比喻

       5)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和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6)以花喻人   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问答题

1、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答:喜爱不同的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8*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11、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13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答:这个陈述句,是作者对当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6、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它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四、拓展延伸发挥题:

1*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答: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傲立雪中的高洁坚韧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3、答: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4、答: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赢得花中之王的美誉。

5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洗炼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6、答:三种:①隐逸的人生观;②贪图富贵的人生观;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答: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

8、答:答案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