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了解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地球外部的结构及其各自特征。
2.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大气圈层的垂直分层
三. 具体内容
(一)地球的圈层
地球表层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层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为30~35千米;狭义的地球表层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下限为太阳能所能到达的深度,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教材中选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对地球表层特点的描述,突出了三个方面:(1)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空间有密切的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各圈层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地球表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3)地球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宏观到微观都是这样。
从地球外部到内部可以分出大气圈(C)、水圈(B)、生物圈(A)、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半熟的鸡蛋”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物质组成,即蛋壳为地壳,物质形态为固态;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物质形态为液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来划分的。这幅图给出了地震波的概念,并在图面上显示了纵波(乙)和横波(甲)的传播及其特点。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当介质性质发生变化时,地震波传播速度会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这样,地震波就可以带来地球内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一般随深度递增,但又不是匀速增加,通常在若干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这种纵向上的不均匀性,说明地球内部物质成同心圈层构造。
从图中可知:
(1)在地下约33千米处,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由地表向下突然加大。这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这个深度就是上下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我们称之为不连续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根据地震资料,首先发现了这一不连续面,故命名为莫霍洛维契奇面,简称“莫霍界面”。
(2)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说明此深度处地球内部物质也有明显差异,也称为不连续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这一不连续面,故命名为“古登堡界面”。
(3)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地震波的波速在古登堡界面至地心之间的地下5100千米处,也存在一定的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这个次级不连续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5)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的厚度是变化的,大陆岩石圈更厚一些。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温度较高,是岩浆的发源地。
|
范围 |
基本特征 |
划分依据 |
地壳 |
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 |
坚硬、由岩石组成 |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 |
地幔 |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
分上下地幔、软流层 |
|
地核 |
古登堡面至地心 |
分内外地核,铁镍组成 内:固态 外:熔融态 |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大气圈
大气圈对生物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大气圈是地球海陆表面到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显的上限,一直可以延续到2000——3000千米高度。
(1)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 |
干洁空气 |
氮 |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
氧 |
维持生命活动 |
||
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
||
臭氧 |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
||
水汽 |
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原料) |
||
固体杂质 |
凝结核 |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 |
高度(Km) |
气温变化 |
原因 |
气流运动 特征 |
天气特征 |
与人类的关系 |
对流层 |
9—18 |
递减 |
地面为主要直接热源 |
对流运动显著 |
天气复杂多变 |
影响人类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 |
平流层 |
50—55 |
递增 |
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温 |
以平流运动为主 |
天气晴朗 |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
高层大气 |
2000—3000 |
先递减,后递增 |
- |
- |
- |
无线电通讯 |
2. 水圈
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
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的角色
(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地球上的水,其中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9%,而其中又大约有70%以上属固态水——冰,储存在极地和高山上,只有不到30%的淡水存在于地下、湖泊、土壤、河流、大气等之中。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陆地水大部分是固态水,即覆盖两极的冰原和高山冰川,而存在于河流湖沼的地表水是有限的。
3. 生物圈
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一个有生命的特殊圈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重要的地理圈层之一。
【典型例题】
[例1] 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
A. 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B. 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 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 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解析:明确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大气热力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天气晴朗且污染较轻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高,晚上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白天天气晴朗时,蓝紫光易被散射,天空呈蔚蓝色。
答案:故 A、D 项正确。
[例2]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 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
3000~ 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 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 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 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 1000米气温下降 6℃,结合读图计算不同高度气温,判断气温降低速率。
(1)据图①气温分布状况,读取 6000 米高度气温约为-35℃ ,3000 米高度气温约为-15℃ ,而近地面气温接近 20℃,计算 3000米以下温差约 35℃ ,大于垂直递减率,3000米与 6000米温差约 20℃,与垂直递减率上升 3000米气温降低 18℃ ,高于垂直递减率,故 B 选项正确。
(2)对流层中上升气流使飞机飞行颠簸,而上下温差小,对流微弱则利于飞机飞行。由四幅图判读可知图④5000米高度处气温较高,与近地面温差小,气流较平稳,利于飞机飞行。故D 选项正确。
答案: B、D
注意: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逆温现象与飞机飞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层大气是由氮和氧等气体组成的
B. 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很少,但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C. 大气中的CO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 人类活动不会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2. 关于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大气中含量很大,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B. 几乎全部分布在大气圈的底层
C. 对大气和地面的气温有直接影响
D. 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3. 大气圈完整而连续地包围着地表,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同时( )
A. 气温逐渐升高 B. 气温逐渐降低 C. 密度逐渐增大 D. 气压逐渐减小
4. 下列数值正确的是( )
A.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000km~3000km
B. 对流层高度约8km~9km
C. 氮和氧共占干洁空气质量的99%
D. 电离层处于22km~27km高度处
5. 有关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② 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最大;③ 极光、流星多出现在这一层;④ 其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⑤ 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旺盛。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 D. ①⑤
6. 下列关于大气各层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利于飞机飞行
B.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利于人类生存
C. 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D. 高层大气水汽、杂质极少,利于高空飞行
7. 有关大气各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升高
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C. 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D.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8. 有关电离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布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
B.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形成
C.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D. 易受太阳活动的干扰
9.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
A. 距离地面近 B. 水汽和固体杂质少
C. 对流运动旺盛 D. 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升高
10. 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流层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B. 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
C. 高度因纬度而异
D. 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 综合题
11. 读“干洁空气的组成图”(图中数字为体积分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所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_______,B_____。其中B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
(2)在图中“其它气体”中,________和_______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_____,其含量达到最大值的大气分层是_______。
(3)低层大气是多种气体的_______,它的主要成分除了干洁空气外,还有_______、_______两部分,它们是______的必要条件。
(4)由于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干洁空气中_____含量增多;由于制冷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的______增加,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12.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
(1)划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为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增加而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该层大气厚度由_______向_______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B为_____层,该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填字母);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_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A 3. D 4. A 5. C 6. C 7. B 8. A 9. C 10. B
二. 综合题
11.
(1)氮;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二氧化碳;臭氧;臭氧;平流层
(3)混合物;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4)二氧化碳;氟氯烃
12.
(1)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2)对流;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高纬度;低纬度;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
(3)平流;迅速上升;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4)A;B;水汽、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