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本讲教育信息

.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了解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地球外部的结构及其各自特征。

2. 知识结构:

 

.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大气圈层的垂直分层

 

. 具体内容

(一)地球的圈层

地球表层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层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为30~35千米;狭义的地球表层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下限为太阳能所能到达的深度,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教材中选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对地球表层特点的描述,突出了三个方面:(1)地球表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空间有密切的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各圈层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地球表层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3)地球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宏观到微观都是这样。

从地球外部到内部可以分出大气圈(C)、水圈(B)、生物圈(A)、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半熟的鸡蛋”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与物质组成,即蛋壳为地壳,物质形态为固态;蛋白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物质形态为液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来划分的。这幅图给出了地震波的概念,并在图面上显示了纵波(乙)和横波(甲)的传播及其特点。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当介质性质发生变化时,地震波传播速度会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这样,地震波就可以带来地球内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就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一般随深度递增,但又不是匀速增加,通常在若干深度处发生突然变化,这种纵向上的不均匀性,说明地球内部物质成同心圈层构造。

从图中可知:

1)在地下约33千米处,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波速,由地表向下突然加大。这说明该深度处上下物质在成分或状态上有改变,这个深度就是上下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我们称之为不连续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根据地震资料,首先发现了这一不连续面,故命名为莫霍洛维契奇面,简称莫霍界面

2)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说明此深度处地球内部物质也有明显差异,也称为不连续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这一不连续面,故命名为古登堡界面

3)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4)地震波的波速在古登堡界面至地心之间的地下5100千米处,也存在一定的变化,称为次级不连续面。这个次级不连续面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5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的厚度是变化的,大陆岩石圈更厚一些。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软流层温度较高,是岩浆的发源地。

 

范围

基本特征

划分依据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

坚硬、由岩石组成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软流层

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内外地核,铁镍组成

内:固态   外:熔融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大气圈

大气圈对生物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大气圈是地球海陆表面到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显的上限,一直可以延续到2000——3000千米高度。

1)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命活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保温作用(吸收红外线)

臭氧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条件(原料)

固体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变化

原因

气流运动

特征

天气特征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918

递减

地面为主要直接热源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复杂多变

影响人类一系列的生产生活活动

平流层

5055

递增

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温

以平流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20003000

先递减,后递增

无线电通讯

2. 水圈

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

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的角色

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地球上的水,其中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9%,而其中又大约有70%以上属固态水——冰,储存在极地和高山上,只有不到30%的淡水存在于地下、湖泊、土壤、河流、大气等之中。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全球总水量的96.5%。陆地水大部分是固态水,即覆盖两极的冰原和高山冰川,而存在于河流湖沼的地表水是有限的。

3. 生物圈

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一个有生命的特殊圈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重要的地理圈层之一。

 

【典型例题】

[1] 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A. 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B. 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 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 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解析:明确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大气热力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天气晴朗且污染较轻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高,晚上空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白天天气晴朗时,蓝紫光易被散射,天空呈蔚蓝色。

答案: AD 项正确。

 

[2]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 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 3000 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 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 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 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       B.        C.         D.

解析: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 1000米气温下降 6℃,结合读图计算不同高度气温,判断气温降低速率。

1)据图①气温分布状况,读取 6000 米高度气温约为-35 3000 米高度气温约为-15 ,而近地面气温接近 20℃,计算 3000米以下温差约 35 ,大于垂直递减率,3000米与 6000米温差约 20℃,与垂直递减率上升 3000米气温降低 18 ,高于垂直递减率,故 B 选项正确。

2)对流层中上升气流使飞机飞行颠簸,而上下温差小,对流微弱则利于飞机飞行。由四幅图判读可知图④5000米高度处气温较高,与近地面温差小,气流较平稳,利于飞机飞行。故D 选项正确。

答案: BD 

注意: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逆温现象与飞机飞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5分钟)

. 选择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层大气是由氮和氧等气体组成的

B. 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很少,但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C. 大气中的CO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D. 人类活动不会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

2. 关于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大气中含量很大,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

B. 几乎全部分布在大气圈的底层

C. 对大气和地面的气温有直接影响

D. 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3. 大气圈完整而连续地包围着地表,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同时(  )

A. 气温逐渐升高   B. 气温逐渐降低   C. 密度逐渐增大    D. 气压逐渐减小

4. 下列数值正确的是(  )

A.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000km3000km

B. 对流层高度约8km9km

C. 氮和氧共占干洁空气质量的99%

D. 电离层处于22km27km高度处

5. 有关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② 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最大;③ 极光、流星多出现在这一层;④ 其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⑤ 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旺盛。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    D. ①⑤

6. 下列关于大气各层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利于飞机飞行

B.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不利于人类生存

C. 平流层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D. 高层大气水汽、杂质极少,利于高空飞行

7. 有关大气各层气温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升高

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C. 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D.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8. 有关电离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布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

B.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形成

C.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D. 易受太阳活动的干扰

9. 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

A. 距离地面近       B. 水汽和固体杂质少

C. 对流运动旺盛     D. 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升高

10. 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平流层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B. 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  

C. 高度因纬度而异

D. 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 综合题

11. 读“干洁空气的组成图”(图中数字为体积分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所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_______B_____。其中B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

2)在图中“其它气体”中,_______________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其中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是_____,其含量达到最大值的大气分层是_______

3)低层大气是多种气体的_______,它的主要成分除了干洁空气外,还有______________两部分,它们是______的必要条件。

4)由于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干洁空气中_____含量增多;由于制冷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的______增加,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12.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

1)划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增加而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该层大气厚度由______________增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B_____层,该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4)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填字母);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_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试题答案】

. 选择题

1. B   2. A   3. D   4. A   5. C   6. C   7. B   8. A   9. C   10. B

 

. 综合题

11.

1)氮;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二氧化碳;臭氧;臭氧;平流层

3)混合物;水汽;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4)二氧化碳;氟氯烃

12.

1)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2)对流;递减;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高纬度;低纬度;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

3)平流;迅速上升;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4AB;水汽、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