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解读
一、学习目标:
1. 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
3.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 熟悉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的出题形式和考查形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考点分析:
本章内容在中考物理中的要求如下:
教材章节 |
知识目标 |
中考考查频率 |
中考题型 |
分值 |
|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
非常重要,几乎每年必考 |
填空、选择、实验题 |
1~5分 |
本章在中考中出现的分值一般为:2~5分。 2分主要是填空题,3分一般是选择题,5分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在实验探究题中出现。 |
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了解人耳的简单构造及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 |
极少考查 |
|
|
|
1.3声音的特性 |
1.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2. 了解音调、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
重要,一般隔年考查 |
填空、选择题 |
1~3分 |
|
1.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 知道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
重要,一般隔年考查 |
填空、选择题 |
1~3分 |
|
1.5声的利用 |
知道声能够传递能量和信息 |
一般重要,偶而考查 |
填空、选择题 |
1~3分 |
知识梳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如下:(下划线为重点内容):
声 现 象 |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
2. 声音的传播 |
(1)声音靠 介质 传播,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固体 、 液体 、 气体 ,真空 不 能传声 |
|||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
||||
(3) 声 速 |
①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 气体 中传播快。 |
|||
②声速的大小跟 介质 有关,还跟 温度 有关。 |
||||
③声音在 |
||||
听到回声的条件:距离障碍物 |
||||
3.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1)听到声音的两条路径:空气传导、骨传导 |
|||
(2)“双耳效应”应用于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立体声)。 |
||||
4. 声音的特性 |
(1) 音 调 |
①定义:声音的高低 |
||
②其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快慢) 有关; |
||||
③频率 |
a.
定义:振动的快慢;单位:赫兹;符号:Hz |
|||
b.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
||||
c.
人不能听到超声波与次声波 |
||||
(2) 响度 |
① 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 |
|||
② 其大小与 发声体的振幅 和 听音者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
||||
(3) 音色 |
① 定义:声音的品质
|
|||
② 与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有关。 |
||||
5.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 定义 |
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
||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 |
||||
(2)来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会噪声。 |
||||
(3)等级和危害:20dB、90dB、50dB。 |
||||
6. 声的利用 |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回声测距,B超 |
|||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结石,超声波清洁牙齿 |
||||
备注:其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和“噪声的控制”是中考高频考查内容! |
典型例题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振动 线和手指(固体)
【针对练习一】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D.
空气能够传声
【针对练习二】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例2: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 相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
D.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解析】闻其声而知其人,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高声惊天人,是由于声音的响度大;相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根据乐谱的要求,它们具有相同的音调;家用电器的“音量按钮”是调节声音的响度的。所以D正确。
【答案】D
【针对练习一】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这主要是依据( )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频率
【针对练习二】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 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
A. 振幅 B. 响度 C. 音调 D. 音色
【针对练习三】某歌手的演唱会上,嘹亮的歌声直入心扉,这里的“嘹亮”是指声音的 ,演唱会的声音立体感很强,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
。
知识点三: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3: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 减弱噪声污染
B.
缓解“热岛效应”
C. 绿化居住环境
D.
减少大气污染
【解析】题目中有“禁鸣”“隔音板”的信息,表明它们能减弱噪声,其中“沥青”相比于水泥路要更柔软,具有吸声的作用。
【答案】A
【针对练习一】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人们以 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针对练习二】如图所示,是我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A. 噪声的产生 B.
噪声的传播 C. 噪声的接收 D.
以上三种均是
知识点四:声的利用
例4:蝙蝠通过发出 接收 来判断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地震前发出的_______使得某些动物烦躁不安,而人却无感觉,是由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为
。
【解析】有实验表明蝙蝠的视力很差,蝙蝠能在夜间准确捕获猎物,是靠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猎物而反射回来,蝙蝠接收这种反射回来的回波,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某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感知危险的来临而烦躁不安。超声和次声人都不能听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
【答案】超声波 反射回来的回波 次声波 20Hz~20000Hz
【针对练习一】下列各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针对练习二】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 用超声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 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提分技巧
· 内容记忆:过去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最近几年由于环保的呼声愈来愈高,也出现了考查噪声和超声、次声的题目。本章知识的考查难度较低。
· 实验把握: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调的影响因素
· 能力提升:(1)利用网络学习:
双耳效应:http://baike.baidu.com/view/416257.htm?fr=ala0_1
噪声污染:http://baike.baidu.com/view/106430.html
(2)课外实验回顾、讲解
一、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不同的声音时,看到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噪声:无规则的波形;乐音:有规则的波形〗
二、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利用这些器材,可以完成哪些“声学实验”?
〖可能的答案〗
1.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 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长短有关;
3. 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4. 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声时音色不同;
5. 气体、固体能够传声……
预习导学
1. 以下物体看似都在发光,实际上它们有何不同?
太阳
月亮
电脑
电影
萤火虫
2. 如何解释下面的光学现象?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填空(每空1分,共26分)
1、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帮小明在横线上将空缺填满。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产生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猫、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三种动物相比较,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
,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 。通常我们人的听觉范围是 。
3、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来源于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一切干扰人们
的声音都是噪声。
4、有甲、乙、丙三位同学一起做有关声音传播的实验,实验主要器材是一根灌满水的很长的铁管,丙看到甲敲击了一次,而乙却说他听到的声音是_____次。让乙去看,丙来听,再做实验,证实他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事实。这个实验能够说明的一个物理事实是
。
5、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的声音很小,是因为采用了消声器,它是在
处减弱噪声;纺织女工工作时戴耳罩,是在
处减弱噪声;居民住宅区植树、种草是在
减弱噪声。
6、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 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原理;来自患者的心跳声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中,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填“音调”或“响度”)。
7、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____的叫声音调高, 的叫声响度大,用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能分辨出二者的声音,是因为二者的_______不同。
8、声音产生后在传播过程中需要________,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9、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___________(填“大”或“小”)。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会发生改变的是
。
10、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 图;不可能是乐音的是______图。
二、选择题(共36分,第11—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第21、22小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前的括号内,全部选对得3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2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
11、如图为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D.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1)(2) B.(2)(4) C.(1)(3) D.(3)(4)
13、下列是小明同学观察到的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
A. 师傅在用切割机械雕刻精美的石雕时,用棉花团塞住耳朵或戴防声耳罩
B. 小明的邻居在晚上看球赛时,将电视机的音量开得很大
C. 某货车司机为了超车,不断地按喇叭
D. 在图书阅览室内,谈笑风生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B. “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
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直接对话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16、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 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 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18、“五·一”劳动节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红歌比赛。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我们从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B. 我们从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由纸盘的振动产生的
C. 我们能知道幕后是小红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
D. 我们的欢呼声、掌声、尖叫声对周边居民来说不属于噪声
19、对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 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20、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 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 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2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要比在液体中的大
B. 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22、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C. 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我们通常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
三、实验简答题(共33分)
23、(4分)我们能听到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根据这一现象,结合比较二者的声音特点后你能得出一些什么结论?(请至少写出两条)
24、(6分)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令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请至少写出三条)
25、(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口技》,回答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短文中的善口技者主要模仿了哪些声源发出的声音(2分,答对两个即可)?
(2)短文中表示声音响度小的关键句主要有哪些(2分,答对两个即可)?
(3)善口技者能模仿短文中描述的多种声源发出的声音,关键在技术上要解决的是什么?(1分)
26、(6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然后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其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继而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和盛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这一“死亡之谜”,该船上的人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其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会把内脏振坏而令人丧生。
问题:
(1)请你为上面材料的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① ,② 。
(2)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____左右。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所填的物理量②与 有关,关系是
。
27、(6分)(1)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由下表,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至少写两条)(4分)
空气温度/℃ |
-20 |
-10 |
0 |
10 |
20 |
30 |
声音速度 |
318 |
324 |
330 |
336 |
342 |
348 |
28、(6分)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分析与结论:
四、计算题(共5分)
29、如下图所示,猎人在陡峭山谷内的O点放了一枪,1.5s后他听到了来自左侧山壁传来的第一个回声。
(1)通过计算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分)
(2)从开枪到听到右侧山壁传来的回声的时间是多少?(2分)
试题答案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悠扬的笛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答案:振动 大于 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是不能传声。
2、由图可知,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猫,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海豚 。通常我们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答案:猫 海豚 20 Hz~20000 Hz
3、关于噪声的分类: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来源于发声体杂乱无章的、无规则的振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
答案:发声体杂乱无章、无规则的振动 休息、学习和工作
4、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但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所以在这次实验中能听到三次声音,分别来自于铁管、水、空气。
答案:3 铁管、空气和水(或固体、气体和液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
5、考查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
答案:声源 人耳 传播过程中
6、医用听诊器运用了声音传递信息的原理;听诊器有利于声音的集中,使声音听起来响度更大。
答案:传递信息 响度
7、音调高,则声音听起来更尖细。音色可以用来辨别声源。
答案:蚊子 水牛 音色
8、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答案:介质 0
9、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频率或音调,会发生改变的是响度。
答案:大 频率或音调 响度
10、由甲乙两图可知其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乙丙两图振动的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而丁图所示波形杂乱无章,所以是噪声。
答案:甲乙或乙甲;乙丙或丙乙;丁
1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所以它的音调非常的高,它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和信息的传播。
答案:C
12、(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音调高;(2)引吭高歌,指的是响度大;(3)她是唱高音的,指的是音调高;(4)请勿高声喧哗,指的是响度大。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
13、选项A:师傅在用切割机械雕刻精美的石雕时,会产生高分贝的噪声,所以必须用棉花团塞住耳朵或戴防声耳罩来防止噪声。选项B、C、D中发出的声音都是噪声,但不属于防止噪声污染的方法。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
答案:A
14、选项A:声音的传播伴随着能量和信息的传播,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选项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要使人听到,则还要通过介质才能传到人耳中;选项D:太空是真空,即没有传声的介质,故宇航员们不能直接对话。
答案:A
15、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 真空不能传声;D.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所以只有选项B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B
16、选项A: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选项B: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长度有关。选项C: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选项D: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答案:D
17、A.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B. 应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源。D. 乐器发出的声音有时也可以说是噪声(如:深夜你要休息时,楼下有人在弹奏乐器发出声音)。所以只有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A
18、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扬声器中听到的歌声是由纸盘的振动产生的,我们能知道幕后是小红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但我们的欢呼声、掌声、尖叫声对周边居民来说属于噪声。所以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19、选项A: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的说法是正确的。选项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选项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空气没了将不能听到声音。选项D: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所以只有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A
20、声音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而空气柱的高度决定了音调。
答案:D
21、选项A、C是正确的;选项B: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但声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选项D: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是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工作的声音。即使是歌声,但对想休息的人来说也是噪声。
答案:BD
22、选项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而选项ACD是正确的。
答案:ACD
2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答案:(1)蜜蜂发出的声音是可听声波;(2)蝴蝶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3)蜜蜂的声音频率在20 Hz到20000Hz之间;(4)蝴蝶的声音频率低于20 Hz。
24、本题考查从实验中总结出物理规律:
(1)振动可以发声;(2)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空气可以传播振动;(4)振动可以传播。
25、可将生活实际与所学物理知识相联系来解决这类物理题目:
(1)主要模仿了犬、妇、小儿、夫、大儿等五种声源发出的声音;
(2)表示声音响度小的关键字词主要有:遥闻深巷中犬吠、妇拍而呜之、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
(3)善口技者能模仿短文中描述的五种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关键技术上要解决的是能模仿犬、妇、小儿、夫、大儿等五种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和音调。
26、(1)蝙蝠飞行时发出的是超声波。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继而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音调不同;(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3)由题意可知: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20Hz左右。(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答案:(1)① 超声 ②音调 (2)次声波(3)20Hz (4)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7、乙中的音叉发声,溅起水花,表明发声体在振动;丁通过笔在纸上画出线条,表明笔在随着大钟振动。甲是“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也可以说“真空不能传声”。丙按住笛子的不同的发声孔,改变音调,这是改变了笛子中的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笛子发声是笛子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声源不是笛子本身)。
答案:(1)乙和丁;甲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丙说明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②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8、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叙述清楚,注意控制变量。
答案:
方法一: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的瓶口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方法二: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重复实验几次,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的声音。
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实验几次,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时的声音。
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得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说明:其他方法正确也可得分。
29、从图中可以看出,O点不在山谷的中央处,所以人会听到两次回声。因O点离左侧山壁更近,故先听到左侧山壁传来的回声,之后再听到右侧山壁传来的回声。在计算回声时,要注意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人与山壁的距离的两倍(声音一去一回)。本题中,并没有告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要先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利用第一次回声来求解。
解:(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第二次听到(右侧山壁传来的)回声的时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