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考点清单
1. 了解常用仪器
2. 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及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究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常见仪器的名称及使用
1、热源仪器:
2、反应容器:
(1)可直接加热
(2)需要垫石棉网加热:
(3)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4)分离仪器:漏斗
(5)取用药品的仪器
(6)存放药品的仪器:
(7)夹持仪器:
(8)其他
长颈漏斗、玻璃棒、水槽、石棉网、试管架
(9)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各组仪器,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一组是( )
A.
烧杯、蒸发皿 B.
水槽、量筒 C.
蒸发皿、试管 D.
集气瓶、燃烧匙
解析:常用仪器中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等。解题时可先找出不能加热的仪器:水槽、量筒、集气瓶,然后再找出要垫上石棉网加热的烧杯,所以能直接加热的一组仪器应是蒸发皿、试管
答案:C
例2、现有试管、漏斗、酒精灯、集气瓶、玻璃棒等仪器,请为下列实验操作各选一种:
(1)用于转移液体引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往往是特定的,实验中不能任意替换,这是化学实验的规范性要求之一。学生认识常用仪器是为了在实验中根据各项操作正确选择并规范地使用它。此题就是利用一些实验基本操作考查学生在认识仪器的基础上,能否正确使用它。
答案:(1)玻璃棒(2)集气瓶(3)试管
例3、用托盘天平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物体,现用“↓”表示向托盘上增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上减少砝码.
请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程,并在下图中用“|”表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称量结果:物质的质量为
砝码/g |
50 |
20 |
20 |
10 |
5 |
取用情况 |
|
|
|
|
|
解析:天平的使用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是在初三化学课上应用的内容。本题要求学生在使用过天平的基础上能将具体操作按题目要求表述出来。因此,本题不但考查了天平的使用而且考查了审题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本题的解题难点是能按题目的要求将称量过程表述出来。
根据题目要求,应先估计一下被称量物的质量,然后添加砝码.
当添加
天平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用于称量质量的重要仪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称准到
本题难就难在需要将具体操作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出来。
答案:
砝码/g |
50 |
20 |
20 |
10 |
5 |
取用情况 |
↓↑ |
↓ |
↑↓ |
↓ |
↓ |
知识点2:化学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二)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瓶塞倒放、标签对着手心、细口瓶的口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倒入)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垂直正放在容器口上方,不得进入试管,更不能接触试管口及内壁,挤压胶头)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到:①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若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最小刻度0.1ml)
三)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
① 左物右码: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四)给物质加热
先预热,后对准液体或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1. 给液体加热: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2. 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部位加热。
注意:
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得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五)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 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2. 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
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六)仪器的洗涤:
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
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七)物质的溶解:
1. 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 手臂不动、手腕甩动
2. 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 仪器:烧杯、玻璃棒
八)过滤 :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九)蒸发
1、应用:用加热的方法,使溶剂不断挥发的过程
2、仪器: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
3、操作:蒸发时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引起液滴飞溅;到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十)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1、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2、酸液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稀碳酸氢钠溶液洗。
3、碱液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
4、溶液溅入眼睛内立即用水冲洗后找医生。
【典型例题】
例1、用下列序号填空:
①烧杯②试管③胶头滴管④燃烧匙⑤蒸发⑥过滤⑦搅拌⑧量取,能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由食盐水制得食盐晶体的操作是 ;取用6.8mL某溶液的操作是 。
解析:本题要求同学们熟练记忆常见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作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等;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从溶液中获取晶体的操作是蒸发;取用6.8mL某溶液的操作是量取。
答案:试管、胶头滴管、蒸发、量取
例2、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解析:此题考查判断实验操作图正误的实验知识。对照用量筒量取液体、倾倒液体、滴加液体、用试管给液体加热等基本操作要点,可知读取量筒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滴加液体时滴管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否则会造成读数错误、液体外流、标签腐蚀、污染试剂、暴沸飞溅等事故。
答案:A
例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是( )
A.
8mL B. 大于8mL C. 小于8mL D. 无法判断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有关量筒的使用。正确使用量筒的方法是:将量筒放平,面对刻度,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如果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会造成读数偏小;如果俯视则会使读数偏大。(如下图所示)
由题意可知:倒出液体前,量筒内的液体应多于19mL[假设为(19+m)mL],倒出部分液体后,量筒内实际剩余的液体应少于11mL[假设为(11—n)mL],所以倒出的液体应大于8mL[(19+m)-(11-n)]=8+m+n。
答案:B
知识点3: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科学探究的过程
举例: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下表是某学生查到的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
氮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其他气体 |
空气中的气体(%) |
78 |
21 |
0. 03 |
0. 07 |
0. 9 |
呼出的气体(%) |
78 |
16 |
4 |
1. 1 |
0. 9 |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他确定应通过实验验证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实验思路】经过研究,他认为应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依据不同的 实验现象 ,进行对比实验。
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实验探究步骤 |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
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 |
1.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⑴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水中。将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
集气瓶中的水排出,集气瓶内充满气体 |
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没有溶于水 |
⑵在水中集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 |
气体无色 |
呼出的是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
⒉探究呼出气体的性质 ⑴向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几滴石灰水,振荡 |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石灰水变浑浊 |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
⑵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
燃烧的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中持续燃烧一会熄灭; 燃烧的木条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立即熄灭 |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少的氧气 |
⑶取一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气中的另一块玻璃片比较 |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
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
【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 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 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实验反思】化学小组的同学体会到,上述实验过程只是粗略的验证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含量的不同。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他们还要进行较严谨的定量实验。
在探究过程中,观察非常重要。观察实验的重点包括:
①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溶解性等。
②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如发光、发热、生成气体、沉淀等),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二)如何观察化学实验呢?
变化前观察 |
变化时观察 |
变化后观察 |
1、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2、物质的色、态、味等 |
1、反应条件(加热、点燃、催化剂等) 2、现象(有无发光、变色、放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
1、有几种物质生成 2、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
【典型例题】
例1、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
猜想或假设 B. 提出问题 C. 制定计划 D. 结论
点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答案:A
例2、小新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黑色物质的成因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时,要特别重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小小的“意外”,千万不要放弃这一细节,应该多问自己为什么?事实上,历史上很多发明和发现都源自于实验中发生的许多与期望不相符合的现象或数据,科学家们没有放过微小的误差,经过不断的探究,终究会有喜人的发现。我们在学习化学时也应该具备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也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实验探究、查找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因此,A、B、D做法都是可取的。
答案:C
例3、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
分析:题中已对问题作出了假设。分析三种假设,如果(1)正确,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 如果(2)正确,可以通过罩上干冷的玻璃片检验是否产生水蒸气来验证,如果(3)正确,可以去试着点燃。我们再来看题中给出的探究实验方案。(1)想用是否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来验证假设(1),但是他的做法欠考虑在“立即”两个字上,因为此时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还没有完全散去。(2)是用来验证白烟是否是水蒸气的,这个设计可以说明(2)的假设不成立。(3)假设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如果是石蜡,那么不论固体大小都应具有可燃性,应该能被点燃,如果证明了这一点,也就否定了假设(1),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答案:(1)①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水蒸气 (3)
③
①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四、应考锦囊
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以及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等都是中考热点。
1.
考查识图。根据题给仪器图形写仪器名称。
2.
考查使用。简述某仪器或基本操作的用途和注意事项等。
3.
考查判断。判断某一实验基本操作的正误或实验目的,判断某一操作的先后顺序。
4.
考查思维能力。分析反常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预测违规实验操作的后果;判断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等。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五、本讲小结
1、常见仪器的名称及使用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科学探究的过程及方法
六、超前思维(认识空气)
1.
你能用符号、数字表示现代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吗?
空气成分 |
氮气 ( ) |
氧气 (O2 ) |
稀有气体 |
二氧化碳 ( ) |
水蒸气和杂质 |
体积分数 |
|
|
|
0.03% |
0.03% |
2.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有很多。
(1)科学家拉瓦锡是如何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2)拉瓦锡是如何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这一结论的?
(3)稀有气体是由哪两位科学家发现的?如何发现的?
3.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有很多。如图所示方法的化学原理是: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
实验的过程是:
①将广口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广口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③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
(1)实验中红磷起什么作用?
(2)在步骤③中为什么要等到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3)通过本实验的现象,我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若水位上升不到1/5可能的原因? 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
4、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
和 产生的废气源源不断的排放,使空气中 和 的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空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空气污染指数数值小表示 ,数值大表示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 、 、 、 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
A. 计算 B. 实验 C. 测量 D. 推理
2. 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现象是指
( )
A. 随意观察
B.
观察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C. 观察变化后所存在的现象 D.
应从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三方面进行观察
3.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 )
A. 均匀的被烧焦 B. 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 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D. 放置在内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4、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可被磁铁吸引。有同学提出“可拿磁铁吸一下”,就此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 假设 B.
实验 C. 观察 D.
得出结论
5、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资料:碘遇淀粉会变成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 向老师请教
B. 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 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D.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6、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
A. 用水冲灭 B. 用嘴吹灭 C. 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 用湿抹布扑灭
7、下列物质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氮气 C. 氢气 D. 氧气
8、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A. 蒸发皿 B.
集气瓶 C. 烧瓶
D. 试管
9、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 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B.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 较多量液体加热一烧杯 D.
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
10、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 )
A. 垂直向上 B. 略向下倾斜
C. 向上倾斜与水平面约成45°角 D. 只要管口不向下都是正确的
11、关于药品的取用,不正确的操作是( )
A.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应用药匙
B. 取用较大块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用镊子
C. 实验室没说明用量,一般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D. 从试剂瓶取出的溶液如果超出了需用量,应将超量的部分倒回原瓶内
1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
13、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放置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14、用天平称量烧碱时(该固体有强烈的腐蚀性),药品应放在( )
(1)烧杯中 (2)洁净的纸上 (3)左盘上 (4)右盘上
A、(1)和(4) B、(2)和(3) C、(2)和(4) D、(1)和(3)
15、用托盘天平称
A、增加砝码 B、添加药品 C、减少药品 D、调节平衡螺丝
1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将实验时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B、把鼻孔凑近瓶口闻药品的气味
C、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D、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加热前应擦干
17、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作化学反应容器的是( )
A. 试管 B. 烧杯 C. 量筒 D. 锥形瓶
18、使用后不需要用清水刷洗的仪器是( )
A. 试管 B. 烧杯 C. 漏斗 D. 滴瓶中的滴管
19、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过程中,都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 B、漏斗 C、玻璃棒 D、酒精灯
20、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洗涤烧杯时,要洗到看不见脏东西为准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时,试剂瓶口不能挨着试管口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D. 为加快过滤速度,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
22、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 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23、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过滤、溶解、蒸发 B. 溶解、过滤、蒸发
C. 过滤、蒸发、溶解 D. 溶解、蒸发、过滤
24、NO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NO只能用排水集气法。对NO的猜想或评价正确的是( )
A.
易溶于水 B.
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
C. 易与水反应 D. 有害无利
2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为19毫升,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毫升,则倒出液体的体积( )
A、等于8毫升 B、小于8毫升 C、大于8毫升 D、无法确定
26、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如果将砝码放在左盘,称量物放在右盘,平衡时,砝码为
A、①和③ B、①和⑤ C、②和⑤ D、①和④
27、根据下图,你认为哪一项叙述正确 ( )
A. 石灰水不变浑浊、红墨水向右移动
B. 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向右移动
C. 石灰水变浑浊、红墨水向左移动
D. 石灰水不变浑浊、红墨水向左移动
二、填空题:
1、写出下列实验所需主要仪器的名称(只写一种)
(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________________。(2)用作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时需用_____________。
(3)溶解较多量固体时应用________。(4)给物质加热时需用__________________。
(5)分离固体和液体时需用______________。
2、用容积为30毫升的试管加热某种液体时,试管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________毫升。
3、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把块状药品放入垂直的试管中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液体药品时标签没有对准手心会_____________;
(3)取液后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置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药品直接放到托盘上,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玻璃仪器时没有先均匀加热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分析下列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1)加热装有水的试管时,试管炸裂_____
;
(2)蒸发氯化钠溶液时液滴飞溅___
_____。
﹡5、人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且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一课外小组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I瓶中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⑵II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
⑶III瓶起到的作用是:
。
三、实验简答题:
1、为测定某专用实验室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对室内空气取样检验。请设计一简单方法,取出室内空气样品。可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有:烧杯、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胶皮管、玻璃片、水。
答: 。
2、化学实验时给物质加热经常使用酒精灯。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步骤和方法 |
现象 |
分析或结论 |
|
|
|
3、如下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盛有石灰水的烧杯里,可观察到现象是什么?并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4、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⑴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⑵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⑶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⑷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资料:CO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B |
D |
B |
B |
C |
D |
A |
D |
D |
C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D |
B |
D |
D |
C |
D |
C |
D |
C |
A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
|
|
答案 |
C |
B |
B |
B |
C |
D |
C |
|
|
|
二、填空题:
1、(1)量筒(2)集气瓶(3)烧杯(4)酒精灯(5)漏斗
2、10
3、(1)使试管破碎
(2)腐蚀标签
(3)腐蚀胶头
(4)腐蚀托盘
(5)使试管炸裂
4、(1)试管外部有水珠;试管受热不均匀 (2)没有用玻璃棒搅拌等
5、(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3)防止人在呼吸时石灰水进入口中
三、实验简答题:
1、取一集气瓶装满水,盖好玻璃片,拿进实验室后把水倒掉,再盖好玻璃片,拿出室外。
2、
步骤和方法 |
现象 |
分析或结论 |
1、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上罩一个干冷烧杯; 2、迅速将烧杯倒过来,注入少许澄清石灰水。 |
内壁模糊,有小水滴 石灰水变浑浊 |
燃烧产生了水 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
3、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试管内的液面上升。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而变浑浊,二氧化碳消耗而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
4、(1)小(2)a
外焰 (3)C
(4)导管另一端产生淡蓝色火焰; 导管另一端无明显现象,但导管内壁上有白色固体颗粒物;导管另一端既产生淡蓝色火焰,导管内壁上又有白色固体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