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情感目标: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